在會見中國主席習近平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向媒體披露,習近平已經答應與國際社會配合,在朝鮮核武問題上采取更加積極的立場。在談到拒絕與台灣總統蔡英文再次通電話的原因是,特朗普也將習近平在朝鮮問題上的立場轉變作為一個重要理由,他認為習近平正在努力幫助解決朝鮮問題,所以美國不願意在這個時候給習近平在政治上找麻煩。而中國官方從來沒有對特朗普的對習近平立場變化的敘述公開肯定或者否定。
從朝鮮局勢的發展看,特朗普關於習近平對朝鮮政策的改變的描述似乎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證明:中國政府開始對朝鮮進行經濟制裁。雖然說對朝的經濟制裁是聯合國早就通過的決議,但是中國政府一直沒有采取具體行動,直到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之後,中國才開始實施禁止朝鮮煤炭進口等項制裁。近日來朝鮮政府對中國政府日益公開的嚴厲譴責甚至謾罵似乎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中國最近采取的制裁措施的確刺痛了朝鮮。
中國被認為是在經濟上支撐金氏政權的主要國家,從而也是唯一能夠運用經濟手段迫使金正恩放棄核武器的國家。這不僅是美國政府的看法,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東亞問題觀察家的共同看法。中國態度的轉變,無疑對爭取朝鮮棄核和緩和東亞地區的緊張局勢至關重要。其實,考慮到朝鮮擁有核力量對中國產生的安全威脅,與國際社會一道迫使朝鮮放棄核武器,對於保障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全,防止東亞出現危險的核軍備競賽十分關鍵,這樣做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由於中國的轉變,國際社會對解決朝核問題的前景感到樂觀。可是中國內部卻傳出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最為顯著的一個例子是,中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最近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社發表一篇長文,題為《朝核問題的歷史演進與前景展望》。這篇文章從一個中國外交官的視角,敘述了她認定的有關朝核問題談判的"歷史經過",雖然號稱是一個回顧歷史的文章,但是不難從作者的角度和觀點看出,傅文的主旨似乎與習近平在美表達的立場大相徑庭。
傅瑩文章的核心意思是三句話:一是朝鮮發展核彈是處於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因此情有可原;二是朝核問題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是美國和西方世界言而無信的結果;三是中國已經盡了自己的力量,埋怨中國沒有盡到責任是不公平的。我們在此暫且不討論這篇文章對歷史事件的選擇性記述,對金氏政權殘暴行徑的置若罔聞和"無比寬容",僅僅從中國外交政策看,這篇文章似乎是對中國關於朝鮮的最新政策轉變的一個否定。
假如傅瑩的描述是準確的,習近平就沒有必要在朝鮮問題上對特朗普和國際社會作出任何承諾,因為責任主要在美國,習近平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美國"改過自新";假如真如傅瑩所說,中國過去已經竭盡全力,那麼中國政府最近對朝鮮的最新制裁就是"全力"之外的努力,是過分和不正當的,反之,如果中國最近的制裁是正當和必要的,那麼傅瑩就是在為中國政府過去的有意不作為進行自相矛盾的辯護。
中國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與朝鮮問題和美國問題相關的外交政策,從來都是由最高領導人直接控制的。傅瑩公開發表與習近平關於朝鮮問題的承諾背道而馳的長文,這是一個十分反常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習近平在美國作出對朝承諾激怒了國內的傳統外交政策的辯護者,他們利用傅瑩之筆令習近平難堪;二是習近平本人在訪美之後,對於自己在敘利亞問題和朝鮮問題上與美國的配合之舉感到反悔,想從承諾的立場後退。至於究竟是哪一種情形,應該不需要等太久就可以看到答案。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