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封從德的《六四日記》

今年是一九八九年六四民主運動廿周年,因此,香港不少樓上書室均擺放了中國政府視為「禁書」的書,這些書故名思意就是寫下了,一些中國政府不喜歡聽,不喜歡看的材料。今集介紹的書,是中國境內書店不能光明磊落出售的書,名字叫《六四日記》。書的作者是廿年前,其中一名學生領袖亦是組織學運的核心人物--封從德。

0:00 / 0:00

現年四十二歲的封從德,四川人,1982至89年於北京大學學習遙感技術。1989年5月,更獲美國波士頓大學錄取,提供五年博士學位獎學金。但是,同年4月中國大學生因胡耀邦的死而牽起的學運巨浪,改寫了封從德的命運。

《六四日記》附題為廣場上的共和國,書名除了找來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司徒華題字外,也找來不少學術界巨擘寫序,當中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余英時,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嚴家祺,及當年出任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會籌委會副主席常勁等。

書中常勁的序是這樣寫的,他謂:「這書的出版可說是老封過去20年的人生總結。」是否過去20年人生的總結,我不敢莽言,但是,封從德自一九八九年民運出現後,迄今一直沒有把學運這人生重要的事拋諸腦後。所以,自他流亡到海外以後,他便立即提筆把事件中所有的記憶紀錄下來,再不斷從旁翻閱相關材料,務求把這段重要的中國歷史的真貌呈現於前。

《六四日記》全書35萬字,內容來源除了是封從德在「六四」後約两年間,撰寫而成的《八九學運備忘錄》一書外,亦加插了眾多相關資料,單以註釋已有6萬字的豐富材料。不過,由於封從德選擇以日記模式撰寫,故讀者翻看時,即使涉及人物或事件如何繁雜,也不會感到吃力;再加上,封從德以樸實的筆觸落筆,摒棄修飾,又坦白剖析個人的內心感受及對事件的想法,更加強了書中內容的真實性及可信性。

當然,一本好書構成的元素眾多,但是,以一本紀錄事實為本的書來說,書中內容的真實性才是讀者眼睛擺放的地方。

猶記得,當年「八九民運」衍生眾多熱門話題,曾有媒體報道指學生領袖爭權,及欠缺組織云云,當然,讀者更望能瞭解六月四日凌晨時份,解放軍入城開槍射殺手無寸鐵的學生及民眾,坦克車輾過血肉之軀時,學生領袖們腦袋中究竟想什麼等等,雖然不少新聞盡力報道,但是,消息的確實性卻始終仍然帶有問號。

當年在現場採訪過的香港記者曾跟我說,當年學生領袖訊息之多,令人感到咋舌。

「八九民運」學生領袖之多,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如王丹、吾爾開希及柴玲外,其實封從德亦是核心人物。據常勁說,封從德是八九學運裏唯一一名橫跨了「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會籌委會」、「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絶食團指揮部」、「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首都各界聯合會」等核心決策組織的「學生領袖」。

正如封從德自己講:「這本書現在可能賣得不好但是可以留存很久,因為我很用功寫了這本書,對於學生組織運動內部的事情,外界真的不知道,所以,過了一百年,還是有人會研究這本書,因為這是我個人的經歷,還有我正好參與了當時學生中最重要的幾個組織,所以,學生內部的事情,余先生所講的是對的,應該沒有人比我更詳細,更準確的。」例如當年有媒體謂,封從德帶領廣場數以十萬計的民眾唸了三遍《絶食宣言》,但是封從德在書中便清楚交待沒有。不過,事件卻牽引到跟統戰部部長單獨會面的戴晴的頭上來。

封從德18年前寫下《八九學運備忘錄》,現在,再把事件釐清整合兼出版。封從德謂,出書有两個主要目標。第一就是紀錄一個比較可靠的真相;此外,就是希望外界更多理解這運動的精神,因為當時全國百多個城市兼農村,均彌漫著一種很高昂的精神。

「當時我們這些同學,尤其是六四當天晚上,就是連生命都可捨棄,當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之前大家都感覺不到希望,這個運動起來,突然間有了一個很大的希望,運動的一種精神的感召,所以,很多人都奮不顧身投進去。」

封從德當然把頭栽得很深,不過,他在書中亦十分坦白承認,在事件中,他原本是以一旁觀者身份遙距觀察,但是最後卻變成參與兼組織者,是一種巧合。他謂,當時他正準備自己的碩士論文,但由於修讀的是遙感衛星的課程,必須依賴電腦,但就在胡耀邦死亡的當天四月十五日,他的電腦壞掉,三天後,電腦再壞一次,那天,十八日,他便到三角地看大字報,看罷方勵之妻子呼籲同學聲援在廣場的學生的消息後,他與太太柴玲帶著麵包及香蕉往廣場的路途中,內心只感到一種莫明但很深的焦慮感,內心掙扎著參加或是不參加,迄至翌日十九日,他在三角地發表了自己的講話,當中特別提到自治組織的重要性,就這樣被同學們乾脆的推舉了,自始,封從德便踏上學運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