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 國家富強沒神秘--介紹Daron Acemoglu 與James Robinson 著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與貧窮的起源》

0:00 / 0:00

社會走向富裕繁榮還是衰落貧困,是否有跡可尋?何以歐美國家遠比非洲的富強?南北韓不過由三八線分隔,何以兩地經濟發展有天淵之別?只求經濟改革、政治不變的發展策略,為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增長,但這種辦法可以持續下去嗎?連串問題,不外是尋找國家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也向來是不少人努力探索的課題,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突出之處,是從古今中外多個國家的成敗經驗之中,找到走向長治久安、繁榮富強的鎖匙。

兩位作者的結論只有一個:一個國家必須改革,採納開放包容(inclusive)的政治及經濟制度,才能打破歷史宿命,走上富強康莊之路。他們指出,開放包容的經濟制度,保障產權、維護公平競爭、鼓勵科技創新及投資,從而促進經濟成長,而開放包容的政治制度讓更多人分享權力,從而建立管治權威,貫徹法治,無須照顧特殊階層的特殊利益。因此,由科技革新而產生創造性摧毁(creative destruction)的後果,把過時的生產技術甩掉,導致既得利益者受損亦在所不計。

相反,盤剝(extractive)的政治制度權力高度集中,其制度目的正是盤剝更大的經濟利益,既為自己的好處,也為取得更多資源,以維持統治者的權勢及有利其統治的政治制度。至於盤剝的經濟制度,產權無保障,科技創新欠誘因,好讓少數統治階層剝削多數人的資源。在經濟上及政治制度的雙重盤剝下,經濟只會日走下坡,萬劫不復。

不過,作者認為,經濟增長不是開放包容制度的專利。一些政治上封閉集權的國家如中國及一些非洲國家,只要手握權力,亦可投入資源取得經濟成長。但長遠而言,盤剝的政治制度即使實行較開放包容的經濟改革,卻始終要照顧特權階層謀取巨利,無法保障產權,也難以鼓勵創新,因為創造性摧毁的後果,即使提升了整體經濟力量,卻損害既得利益而被禁止。同時,執政者權傾天下,獨攬政經利益於一身,勢必引發內部權鬥,以奪取最大利益,因此注定是同室操戈頻仍,政局難求穩定。

無疑,按照作者的歷史分析,開放的經濟制度遇上包容的政治制度,不僅互相支持,更構成良性循環,讓國家繁榮昌盛;而封閉的經濟制度遇上盤剝的政治制度亦互相加強,構成惡性循環,國家就在劫難逃了。不過,古往今來,中國中古由盛而衰,美國近代平地而起,都代表一些國家不但可以打破歷史慣性,更可改變命運,扭轉發展的走勢,由衰而盛,或者由盛而衰。

究竟國家會撥亂反正,還是步入窮途? 作者認為,關鍵在於現行制度如何應對重大歷史關頭。南北美洲的殖民發展,同樣是外族入侵,但礙於兩地政經制度不同,令殖民者只能採取不同策略,亦引致兩地發展殊途。南美洲走向獨裁、盤剝的體制,而北美洲則逐步確立自由經濟和民主政體。非洲的博茨瓦納(Botswana)和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同樣淪為殖民地,也由於前者向來傾向不同部族權力均分,而後者一貫是獨裁體制,結果兩地先後獨立,博茨瓦納經濟蒸蒸日上,塞拉利昂卻萬劫不復。同樣是工業革命,結果是西歐由此日漸興盛,東歐卻無動於衷,亦是源於原有制度差異,使西歐趁機轉型,東歐卻原地踏步。

基於理論分析和歷史反省,兩位作者認定,要振興一國經濟,不能只靠國際組織所設計的經濟措施,不能期待小修小補的外國援助計劃,而是要加強公民社會成長,形成動力,讓民間有效監察政府,並且參與決策,才能逐步建立開放包容的政經體制,讓國家納入長治久安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