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書】海藍評《野宿》第三輯

0:00 / 0:00

香港被譽為全球最富裕的城巿之一,難以想像仍有一群貧窮線以下的露宿者,政府一直未能妥善安置。在繁華都巿的背後,這群睡在天橋底﹑急症室、機場大堂的露宿人士,成為社會的諷刺。《野宿》第三輯反映自07年至13年,港人露宿情況有所增加,並有年輕化及學歷較高的趨勢,透過不同人物故事的處境,說出數年來政府未能改善政策,及時解決露宿問題。

閱讀《野宿三》,彷似置身香港各個露宿地點,整本書用圖片紀録,再配上精簡文字,道盡露宿者的各種現象。第一章「趕絶」包括"清場"及"回流香港一無所有"兩節,近年回流港人露宿街頭人數增加,書中指出,"九七過後,一些港人開始前往大陸打工或投資小生意,其中不乏專業大師傅。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珠三角和長三角企業連番倒閉,許多港人一夜間失業或破產。許多回流港人驚訝地發覺,香港已經變得陌生,離港多年的自己,不過是個二等公民,露宿成唯一的選擇"。

書中描寫兩個回流港人,由於政府政策不完善,令他們居無定所或要露宿,阿江便是其中一人。他曾任電影佈景設計工作,隨著香港電影沒落,他到東莞打工,但近年東莞千間工廠倒閉,阿江被迫回流,最後露宿街頭。他剖析箇中原因﹕ "2012年又第二度回流,這次返港,他發現這城市已是不一樣的世界,物價租金飛升,房租貴得沒法付,唯一的出路,便是露宿街頭。"阿江無奈地說﹕"我不是懶蟲,無吸毒無案底無坐過監,但最終在香港也要露宿拿綜援,他希望特首梁掁英體恤這批在經濟轉型下的貧窮人。"

另一名回流港人64歲的游文輝,也是江西工廠倒閉,返港後原想申請綜援,但"04年港府訂立人口政策,規定申請綜援前的一年內,離港超過56日的永久居民,不合資格領取"。游文輝向社協求助,最後告上法庭,經過3年官司,他終於勝訴,現在回流港人已經恢復申請綜援權利。

《野宿三》第二章「吾家」,當中不乏感人故事,如"橋底暮年情",描述中年破產婦人和船公司落難太子爺的露宿情縁,亦反映部分中產遭遇金融風暴打擊後的處境。"無家可歸的淑儀,年輕時是香港大學高材生,畢業後加入地產行業,最高峰時持有四個港島物業,但九七過後,一切化為烏有,丈夫也一走了之"。淑儀變成酗酒,戒酒屢不成功,遭親友離棄,最終露宿街頭。一次在深水埗麥當勞的石階閒坐的淑儀,遇上年逾七十俠氣的周莊,他提出可收留淑儀住入板房,她自此投靠周莊。不過,好景不常,其後房東迫遷,二人一度露宿天橋底,之後由社工安排入住檔房。可惜淑儀酒癮深,頭腦不清醒,經常飲醉走失,只有周莊把她找回家。2013年秋天,淑儀休克送院後死亡,社工找回她的家人辦理喪事,才揭發淑儀的身世,當年她曾經是美麗能幹的女強人。

另外,"海洋公園的書聖"中講及住在大角咀港灣豪庭對面天橋底的超哥,由九七高峰時日賺千多元,到金融海嘯後,加上左腳工傷,未能做榙棚工作,更染上酒癮、妻離子散,最後露宿橋底。"隧道情緣"亦是香港人身邊的故事,年輕的阿敏,離婚後患上情緒病,沒法返娘家住,曾露宿街頭。自認識男友阿立後,二人堅持不拿綜援,掙扎奮鬥,最後結束流離日子的故事。

《野宿三》除了反映香港經濟起伏,加上配套政策漏洞,導致一些人沒法申請綜援及公屋,受到社會褔利的安全網的保護之外,它還有2007年至13年的相關調查,發現幾種現象,包括香港的露宿者年輕化,49歲以下較年輕的露宿者百分比,由2007年32%上升至13年的45%。露宿者的學歷愈來愈高,中學以上由2007年的34%升至13年的47%。此外,租金飊升無能力負擔而露宿的人,亦由2007年的26%增至13年的61%,但四成露宿者堅持不領綜援。

其中"急症室八十後"描寫八十後年輕人嘉曦,故事十分深刻。30歲的嘉曦,雙親早年失踪,一直與外婆一起生活,直至她去世,小小年紀自力更生。因為4年前患了腎病,原有過萬收入的他,被迫提早"退休"。他的居住環境不斷下降,最後連900元的床位都負担不了,唯有露宿,曾經試過住在急症室,發現原來不少人在那裡過夜。現在嘉曦靠繪圖兼職糊口,過年過節扮財神賺錢,近月存夠錢租板房住。捱過露宿的困境,他願意為他們發聲,成為年輕代言人。目前,經常為露宿朋友到立法會反映,經歷這段日子的磨練,他認為"做人最重要找到自己的價值"。

《野宿三》的第三章"曙光足球隊",紀録露宿者組成足球隊,遠赴蘇格蘭參加無家者世界盃的威水史。而第四章"消失的露宿點"描述政府連串清掃行動,未解決露宿者安置問題,數個有關政府部門,以各種方式趕走露宿者,治標卻沒有治本。

為露宿朋友請命多年的社工吳衛東指出,這兩年香港露宿者人數逾千人,政府數字則700多人。人數增長的原因,其中因為租金貴,大部分露宿人士做散工,低收入的問題,令他們沒法支付租金。

吳衛東說: 政策不足,首要是房屋問題,政府於2005年取消$435元的廉價單宿。政府未來提倡的單宿3000多元租金,給買不起樓的大學畢業生租住,單身露宿者沒能力租住,希望政府重新興建435元月租的單宿。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分別在2002年及2007年,出版《野宿》第一輯及第二輯,直至第三輯今年面世,己替弱勢社群紀録十五載。這本書文字不多,由豐富的照片貫穿,令人清楚看見每個人物的真實處境,照片由資深新聞攝影記者,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拍攝。另外,本書的文字,亦由兩名記者義務採訪,用愛與關懷的角度,以紀實方式描寫一群露宿者的城巿悲歌,筆觸頗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