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歌詞:「好靚雞公大個欖,止咳又化痰……快d幫襯莫遲慢。」
這段由”廣東說書網”提供的錄音,是現時偶然在廣州街頭仍然可以聽到小販唱的地道民謠,不過,隨著外來人口越來越多及普通話教育普及,在廣州,特別年青一代,說粵語的人越來越少。
阿儀是廣州土生土長的90後青年,自小接受普通話教育,但家人堅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粵語,因此她仍說得一口流利的粵語,她認為粵語就像是她的根,應該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她説:我自小在廣州大,現在逐漸建築物說要拆,又要改建,廣州話是地方文化,一種語言不可能全部被抺殺,教育從小就培養你說普通話,如連小小與家人談話,交流也不能,再過兩年,下一代便不懂廣州話了。
今月初,廣州市政協召開會議,市政協委員紀可光,就”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向當局建議,把廣州電視台的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以普通話播放,或在主要時段用普通話播出,建議隨即引起廣州媒體及市民強烈反響。雖然其後市政協急忙作出解釋,指並非要取消所有粵語廣播,但未能消除群眾憂慮,在網上仍掀起激烈的爭論。
因為這個建議,紀可光成為廣州網民人肉搜索對象,被冠以”碎粵神偷”的稱號。
在短短一星期內,”粵語淪陷”,”保衛粵語”,”廣州人面臨集體失憶”等等的字眼,充斥廣州各大小媒體。其中《羊城晚報》更以專題形式,報道廣州越秀區一間小學被家長投訴”封殺”粵語,強迫學生課外時間也要說普通話,否則被處罰或扣分,造成新一代不懂粵語,難與祖父母溝通的現象。
在網上社交網站 Facebook ,有網民組成”保護粵語,刻不容緩”的群組,至周三有1200多名網民加入群組,亦有廣州網民在討論區成立”保衛粵語大聯盟”,又發起”保衛粵語行動”網上聯署,至今有近1000名網民署名支持。
在民間,一群廣州年青人就以實際行動來爭取保留粵語廣播。上周日下午,50多名廣州80後青年響應網上號召聚集在廣州人民公園,以”快閃”方式,高唱粵語歌曲20分鐘,讓更多人關注粵語和廣州文化。
而另一批90後青年,亦計劃下周日在街頭發起”撐粵語”的活動。發起人之一的廣州大學生董觀瑩對本台記者表示,最初只預計有約二,三十人參與活動,料不到在網上發出呼籲後,反應空前熱烈,為免被當局誤為是組織遊行集會或造成混亂,他們唯有限制人數,至今有近六十人登記參與。
她説:沒想到廣州人空前團結,人人也説要來棒場,可能參與的人數會較多,這段時間廣州可拆的都拆了,我們了解一個社會經濟發展這是必需,但語言是我們的根,我們覺得好像比人踏踐了尊嚴一樣,所以人們這麼團結,一向我們廣州人不問政事,但這事情大家也認為被踐踏了。
董觀瑩表示,聽到當局建議電視台改用普通話後,很擔心自小學習的粵語會慢慢被邊緣化,於是與身邊幾名朋友,自資印製了2000多件宣傳粵語的物品,下周日傍晚會在地鐵站出口附近向途人派發,希望引起社會的關注。
她說:我們印製T-恤,環保袋,扇子,印著”齊撐廣州,齊撐粵語”在背後,前方圖案印著”講野”兩個字,想年青人都知道,傳承粵語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不是針對政府,不是針對外地人,我們是針對廣州人。
同時,一群中山大學的學生,亦在網上呼籲在今月31日到中山大學碼頭外集會,集體粵語朗誦,以示歌頌粵語,支持本土語言。
“廣東說書會”是廣州其中一個積極推廣粵語的組織,創辦人彭嘉志,本身亦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自小對方言有濃厚興趣,中學開始跟隨名師學習粵語演說故事技巧,現時是廣州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經常舉辦社會活動推廣粵語。
彭嘉志表示近年代表廣州文化的騎樓,西關大屋逐漸被新式高樓大廈取替,百年老店亦因亞運建設集體消失,他認為民間這麼大反彈,是有人錯誤將推普(普通話)與粵語文化對立起來,引起粵語群集體發泄。
他說:這個人提出這番話,他缺乏政治智慧,不懂得方言是維繫社會和諧,穩定及健康發展的作用,引起大家的憤怒,反思本土人,廣州人是否不夠重視粵語呢?是否要加大推廣本土方言的力度呢?他提出這個建議,肯定他是想奉承某些人,料不到奉承後引起這麼多爭端及矛盾。
他認為一個多元化社會,應接受不同文化語言共存,保障每個人使用語言的權利。
他說:有些學校規定學生下課也要說普通話,如不說普通話會扣分,我覺得這是侵犯人的權利,推普是國家政策,我們應該支持,但我的私人時間,下課是我的私人時間,我用什麼語言是我個人的自由,但被侵害了。
由於鄰近港澳地區,國家廣電總局一直批准廣州電視台用粵語廣播,現在廣州台8個頻道,除了綜合頻道每日15分鐘普通話新聞及中國城市報道外,便沒有普通話節目,因此廣州台成為新一代學習粵語的渠道。
彭嘉志表示,亞運會的廣播,不應被利用為擴大普通話在粵語區勢力的工具,反之,更應包容粵語文化,突顯本土特色。
他説:無論亞運會,奧運會等等,都應該以城市為基礎,北京奧運有北京的特色,既然亞運會2010選在廣州舉行,要體現廣州的特色。
今年19歲的廣州汕頭人方桂財,自小習慣說普通話,但因為多看廣州台節目,能聽懂粵語,他亦不贊成廣州台改用普通話。
他說:讀書時基本上都是普通話,方言說得比較少,希望可以保留,因為粵語屬於漢語古老語言一種,屬於中國文化一部分。
今次粵語存廢之爭,在全國引起了討論,激起了上海,北京,新彊等地對方言處境的反思,在粵語覆蓋區域香港,亦引起香港人保衛粵語的共鳴。廣州網絡作家野渡認為,廣州民間保衛粵語反應激烈,反映中國當局專制排斥小數民族文化的政策,在開放社會中開始不被接受。
他說:對邊緣語言,特別小數民族語言的排斥,已是幾十年來一貫的做法,推擴普通話只是作為一種工具使用,粵語算是較強勢的方言文化,畢竟有幾千萬華人的背景支持,相反一些更小數異族,藏語,蒙語等等,這些才是日漸衰落。
而廣東電視台的立場是,電視節目並非全用普通話,粵語與普通話比例處於平衡。野渡認為,粵語幾千年語言文化,不會因為一,兩名官員的個人利益,一下子被廢除,但事件無疑已引起社會對粵語文化在當局排外政策下逐漸衰落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