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世震驚的六四事件已經過去25年,當年中國人的理想主義的激情,被槍彈洞穿,被坦克輾碎,中國的痛,還有中國人曾經迸發出的勇氣,都被封閉進巨大的歷史血痂裡。曾記否,在那個大時代的聚光燈下,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人美麗的面孔與心靈。光陰荏苒,廿五年後自由和良心離中國越來越遠。
"人類與強權的鬥爭,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米蘭.昆德拉這句名言,正是六四集體記憶的寫照。本台制作的六四25周年紀念特輯,第一集播出的是蘇曉康先生的專訪。
蘇曉康是中國著名作家、記者、電視片《河殤》總撰稿人,他是中國80年代報告文學的代表人物。89民運爆發時,他簽署了《五一六聲明》,提出:"導致這場政治危機的直接原因,恰恰是青年學生在這場愛國民主運動中強烈反對的腐敗現象。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誤並非教育,而在於忽視了政治體制改革。未經根本觸動的官本位、封建特權進入流通領域,才造成惡性腐敗。"聲明要求尊重國家的根本大法想法,要求"切實按照人民的要求,果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廢除特權,查禁官倒,消除腐敗"。聲明還要求當局"用現代民主政治的規則,遵從民意,順乎潮流,將出現一個民主的穩定的中國。反之,將極可能把一個很有希望的中國引向真正動亂的深淵"。
然而宣稱"一步也不能退"的中共當局,終於以六四鎮壓猝然終止了中國人民爭取民主憲政的運動。蘇曉康被指為"動亂黑手"之一,他在被全國通緝的嚴家祺、包遵信、陳一咨、萬潤南、蘇曉康、王軍濤、陳子明這七名知識分子中排名第五,也是唯一被全國通緝的作家。蘇曉康經黃雀行動營救逃出中國,之後流亡美國至今。
在接受本台專訪時,蘇曉康說,八九學運准確地說,是一場大規模的政治抗議。因為當局用軍隊槍炮血腥鎮壓,事情性質就變了,它成為當代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就像隆起的硬塊。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回避,必須面對它。
蘇曉康認為,在北京政府的角度來說,解決六四懸案有過兩次契機,第一次就是楊尚昆在晚年和蔣彥永醫生的談話中,表達過為六四正名的意願。但以中國當時的情勢,沒有辦法成為事實。第二次最佳時機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那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巔峰,但胡錦濤沒有這個意願更沒有魄力,他白白浪費了10年。其後中國社會矛盾的惡化,使得現在這一朝更看不到解決六四問題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