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六四歷史薪火相傳

根據香港支聯會統計數字,今年“六四”廿周年有二十萬民眾,在香港維多利亞園內外參予悼念活動。為了延續六四精神、及平反政府對今次運動的定性,有民運團體正考慮成立六四博物館,也有團體欲突破國內網絡封鎖,透過高科技把六四訊息傳送中國境內,讓六四這段歷史薪火相傳。(劉雲報導)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杜耀明與數名人士,包括現職新聞工作者,在“六四”廿周年後不到一周,就走在一起商議如何把大量的“六四”資料重新整理及儲存,並思量透過高科技的軟件,把大量的資訊傳到中國境內的民眾,突破中國的網絡封鎖。

杜耀明謂﹕“現在資料逾來逾多,youtube也有1989年的片,希望可累積這方面資料,讓各方各面的人參巧,讓他們通過自己的了解作出判斷。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是上一代已有一定結論而要下一代接受,他們實際未必會那麼單純接納這一套,這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過程,令他們透過目睹各種資訊,消化及討論而自己作出判斷。”

雖然,目標是成立一個“六四”資料庫,但是,並不代表觀點只得一面。杜耀明謂,資料也會包括被罷免的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陳一諤,及香港青年發展網絡召集人呂智偉的對“六四”的獨特意見。

杜耀明﹕“‘六四’廿周年前後,你可以說出現了很多奇談怪論的觀點,但是,這也是歷史的一部份。有些人可能把歷史從一個好扭曲的角度看,但我覺得這是屬於2009年歷史的一部份,作為一個資料庫,是不可以沒有的。”

不過,杜耀明強調,並不代表一群發起這資料儲存庫的人對“六四”沒有立場。現階段,這項工程仍屬初步階段,仍須時整理大量資料,及須要科技人才支援,他謂,會考慮用BT點對點制式,把資料傳送到國內,這制式的好處不獨可盛載體積龐大的檔案,亦可突破國內網絡的封鎖,但是,他強調究竟用什麼制式,暫時仍未能作最終決定。

至於,這個資料庫跟現時已有的“六四”網站的別異,這個資料庫是有系統性的整理,及能把一些原始性的資料也記錄於內。他更聽聞,負責“黃雀行動”的前線總指揮“六哥”陳達鉦收藏的紀錄,也有人與之接觸,望能存檔。

香港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指,“六四”廿周年過後,未來的發展方向,仍會以年青人了解真相、平反六四及建設中國民主為工作目標。至於,如何讓更多人了解真相,蔡耀昌謂,除了在現有的“六四”網站中增添及整理資料外,也有人提出建議成立一個六四博物館,但是,箇中涉及大量資源,故須要詳細考慮。

他謂,是次悼念會當中的“薪火相傳”這訊息,已成功進入社群,不過,他認為要好好讓年青一代了解真相,還須家長及老師,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付出。他指,過去每逢六四前夕,支聯會都會向全港的中學發出邀請信,願意免費提供一些六四的資料讓學校可以向學生展示,但是,大部份反應冷漠。

蔡耀昌﹕“親建制組織拒絕接受我們回應,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從效果來看,今年全港中學約佔百分之二十的中學,願意擺放資料,我們覺得從比例上而言,仍是少數。”

欲申請在“六四”廿周年當天,到天安門廣場絶死靜坐,但最終被公安限制行動自由的大陸學者周舵,對於有團體計劃延續“六四”之火,認為是一件好事。

周舵﹕“希望人了解真相,究竟真相是什麼,這是我們整體民族記憶,沒有記憶的人就等同白痴,把真相搞清楚後,就要想辦法搞民族和解,弄清真相目的不是為了要追究誰,去查處誰,去報復誰。”

不過,他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往後仍要不斷的人參與做下去,因為沒有促銷的方法可以把六四真相傳送開去。

網絡作家“北風”在“六四”期間博客被封,對於有團體計劃利用BT的制式突破中國的網絡封鎖,把“六四”的資訊傳到國內的做法,他認為該做法應該有效。

長期爭取言論自由的“北風”說,即使有人接獲有關訊息,也不用擔心被當局責難,他說:“其他人可以說我貪得意,下載該檔案來看而已。他並不是撒播者,那就相對安全得多。”

BT制式其實深受電腦使用者歡迎,因為它能發送體積甚大的檔案,尤其是視象的檔案,用該方法來發送資料是最快和最方便。北風指,若發送“六四”的資料,發件人宜將訊息從海外傳送,這樣便毋須擔心被中國有關部門追究。

究竟“六四”的歷史材料,能否在中國境內先長出幼苗而再結出果實,相信仍需要時日拭目以待,但是,正如杜耀明謂,由於“六四”事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事,故關鍵便要大家認識,除了下一代,還有他們以後的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