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聯"認為周二(21日)與香港政府的對話,未能回應市民對真普選的訴求,呼籲市民繼續佔領留守,並建議中央與香港人直接對話。對於政府表示將向中央提交民情報告,建制派指是下台階,有不同的意見,希望集會人士撤離。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就認為,民情報告不能改變人大決定,但會令日後設計選舉具體方案時有更大空間。(林靜報道)
政府與學聯首次對話後,雙方就政改問題仍然存在重大分歧。"學聯"秘書長周永康週三(22日)出席商業電台節目時認為,市民對普選的訴求未獲得具體回應,呼籲市民繼續留守佔中。他又提出一個新建議,就是中央直接與香港市民及爭取真普選的團體直接對話。
周永康說: 既然香港政府一直將個波拋比人大決議,那有否想過,中央官員直接與香港市民對話吧。
主持: 例如人大委員長那種身份?
他說: 例如吧,但不是九月時(在深圳)那種與界別人士宣讀那方式,而是市民可以質問的。但香港官員不能,但真的不能嗎? 能否放上桌上談?
周永康又強調,政府周二提出的民情報告,不是佔領行動下台階,又指官員未有交代報告有什麼作用、目的、何時遞交,認為民情報告和有憲制效力,可以改變人大常委會框架的報告是兩回事。
不過他認為,政府踏出了半步,態度上顯得希望解決問題,但提出的解決方案治標不治本。他指,暫時未有第二輪對話的實際時間,"學聯"周三晚將開會決定下一步方向。
對於政府表示考慮設立多方平台,收窄各方在政改問題的分歧,出席同一節目的"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就表明無意加入。
黃之鋒說: 為何2017年還未談好,就搞一個2017年之後如何做政制的平台? 組成的人有甚麼?或談的內容是如何?若你這平台不是談2017年政改,我想政府你不用找我們了。
就港府提交民情報告,泛民"工黨"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認為,民情報告要令人大常委會改變決定才有作用,但擔心"弄巧反拙"。
李卓人說: 如果人大是考慮,然後重啟政改當然是有用,但這個民情報告本身是没有具體建議,那就無甚麼意義。我們還擔心那個民情報告是火上加油,因為可能報告會寫梁振英所說的甚麼外國勢力、顏色革命、動亂,那會令情況更加惡化。
但建制派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葉國謙就認為,民情報告是下台階,希望集會人士撤離。
葉國謙說: 我理解到就是,特區政府都希望提供一個下台階,我希望學聯能夠好好考慮。
至於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就認為,民情報告不能改變人大決定,但會令特區政府日後設計具體方案時有更大空間。
劉兆佳說: 政府這份報告也很難自我批評,或造成中央尷尬,只會主要簡單羅列事件或民間訴求,但就不可能影響人大常委會決定。在設計這個具體選舉辦法時,中央可能願意提供更大的空間,來增加人大框架中的選舉過程中的民主部份。
另外,對於學聯與政府達成首次對話,中大校長沈祖堯認為,學聯與政府對話,雙方已經顯示誠意,期望他們再次對話及溝通。港大校長馬斐森表示,對話沒提出解決方法,感到失望,但承認是好開始。而科大校長陳繁昌形容這次對話有建設性,希望雙方將來會有第二次接觸。他形容,學生目前在社會課堂上學習,但學校課堂亦重要,學生要自行作出平衡。
行政會議成員林煥光及羅范椒芬均認為,政府提出的建議回應了民間訴求,希望學生細心思考,佔領人士和學生可以盡早離開佔領區。
而美國《紐約時報》週三(22日) 罕有地以頭版頭條報道學聯與香港政府的對話,並有大批集會人士在示威區觀看直播。報道形容,學生與官員的公開對話,對香港來說不平常。報道並提及八九年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示威,最終是流血收場。

而大陸《環球時報》周三的社評指,圍繞佔中的的外部政治形勢愈來愈清晰,西方反華勢力對它全面支援。除此之外,流亡的"藏獨"、"疆獨"、"台獨"勢力等,成爲佔中的啦啦隊,無論佔中積極分子及支持者最初有甚麽樣目的,都應對正在形成的勢力高度警覺,更不要充當與中國現政權勢不兩立的先鋒力量。
《人民日報》海外版周三的文章,提到周二特區政府與學聯代表的對話,指特區政府再向中央上報民情報告,是給學聯的下台階。報道指,港人期待這場對話有助結束困擾香港的佔中運動,但學生代表在對話中仍然提出"公民提名"的訴求。
文章又引述分析人士指出,佔中行動的初衷是挑起對抗,而非尋求對話。種種跡象表明,佔中背後有外國勢力支持,是港版"顏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