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籲香港選舉無篩選 英國國會辯論香港局勢

0:00 / 0:00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周四(23日)要求北京,確保香港有自由普選﹔而英國下議院正就香港佔中引發的局勢舉行辯論,主管香港事務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官員表示,英國正考慮停止向香港輸出催淚彈。(潘加晴報道)

在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轄下一個由18名專家組成的小組,周四呼籲北京,確保香港有自由普選,候選人要有不被審查的權利。這個小組的工作,包括監察《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落實情況。

小組主席瓦爾澤拉什維利(Konstantine Vardzelashvili)表示,委員會成員關注到普選的投票權和參選權,特別是參選人士不受不合理約束的權利。

在英國,下議院周三就香港近日佔中事件的局勢舉行辯論。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Hugo Swire)在會上表示,在香港警察使用催淚彈驅散和平示威的學生之後,英國正考慮停止向香港輸出催淚彈。待外交部和商業部舉行高層的部長級磋商之後,將會就有關禁令作出最後決定。

施維爾說:"是的,我們之前批准向香港輸出催淚彈,但香港最近發生的騷亂事件,必將包括在我們磋商的議題之中。"

香港《南華早報》周四報道說,向香港輸出催淚彈的英國生產商Chemring早前已經表示,在香港警方向示威者發射87枚催淚彈之後,將重新審核公司的銷售政策。

報道說,在辯論中,議員們亦提到香港貧富懸殊惡化的問題。觸發議員對香港貧富懸殊的關注,緣於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接受英美傳媒採訪時表示,提名委員會中的廣泛代表性不是指人數,提委會要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若只計人數,特首的政策就會向月入少過一萬四千港元的半數港人傾斜。

保守黨議員格雷厄姆(Richard Graham)在辯論時就批評,英國沒有對香港的普選方案提供支持。他揶揄說,這場學生運動被指有外國勢力參與,與倫敦支持香港的普選方案的態度成對比。

格雷厄姆指出,佔中示威者是新一代香港人,他們大多都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出生的,他們並非緬懷殖民時代,也不是黑暗外力製造出來的騷亂分子,他們是新的一代,與上一代有不同的信念,他們對香港的認同更爲肯定,但對他們的前景和對政府的信心,則愈來愈不肯定。

施維爾在會上重申,英國政府會遵守1984年與中國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對香港道義責任,保障香港的合法權益。

另有報道說,下議院就香港局勢舉行辯論時,旁聽的中國駐英使館代表因不滿有議員支持佔中而提早離場。當時香港駐英經濟貿易辦事處一名職員亦有在場。

另外,美國《紐約時報》周四發表文章,談論香港富商在示威運動中的表現。文章中文版標題為「香港示威持續,大亨悶聲發財」。文章稱,學生佔領運動給北京當局帶來了自從香港回歸以來的最大挑戰。不過富豪們幾乎一直沒有發聲。

文章形容,隨著有關香港政治未來的鬥爭展開,這些按理對北京最有影響力、而且有最大經濟風險的富豪,對局面一直保持著刻意的沉默。

他們"一方面擔心惹怒中國領導人,中國領導人可以毀掉或損害他們的實業,一方面擔心冒犯香港市民,市民中有許多人已對他們不滿,他們只能退縮到自己轎車的褐色車窗後,或躲在自己山坡上莊園的精心製作的大門內"。

文章提到,李嘉誠曾在上周短暫打破了這種沉默,他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雖然他理解香港學生的"激情追求",但他們應該回家。私底下這些富豪對街頭抗議活動表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些人較願意接受讓公衆更廣泛地參與選舉的目標,不過在公開場合沉默是北京目前對商業精英的所有要求。

報道引述香港官員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份與他們見面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是告訴這些工商界人士,要把對梁振英政府的分歧放在一邊,要共同支持港府對北京已經預見到的民主抗議活動的處理。但"結果是,學生和工商精英之間的鴻溝進一步擴大。雖然抗議者的主要目標是政治性的,既放開行政長官的選舉程序,但是,支撐運動的是經濟不滿情緒的潮流。許多抗議者抱怨房價太高,高薪職位難找,社會缺乏流動性"。

報道指出,北京與工商界精英的默契,與示威者的要求不太吻合,"不過根據過去的經驗,如果示威者想取得任何進展的話,他們需要至少有一些精英站在他們一邊"。

報道指出,在2003年反對23條立法時,儘管有來自北京的巨大壓力要求支持立法,但富豪們沒有讓其通過,然而據一名深入參與香港政府決策的人士說,"但與2003年不同的是,工商精英們今年沒有給政府施加壓力,讓其與示威者達成某種妥協"。

報道引述這位匿名人士說,由於店主和其他租戶仍在支付租金,所以地產富豪們毫不在意,而金融家們一直不願讓抗議活動引起太多的注意,因為他們擔心商業信心受損,結果只剩下零售行業領導人和其他商業經營者發點牢騷了。

報道還提到,包括李嘉誠在內的許多富豪都拒絕接受採訪,或沒有回覆有關抗議或香港政治的採訪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