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作家廖亦武獲法國頒贈“抵抗詩人”獎,表揚他在法文詩集“監獄詩歌”中,展現為言論自由奮鬥的精神。廖亦武在領獎時強調,將繼續履行異見人士的使命,抵抗愈加黑暗的中國獨裁政權。(吳亦桐/程文 報道)
旅居德國的六四作家廖亦武,上周六(8日)到法國古鎮穆昂薩爾圖(Mouans-Sartoux)一個圖書展,領取該書展最高級別的“抵抗詩人”獎。去年9月底,評委會宣佈將2015年度的“抵抗詩人”獎授予廖亦武;以表彰他在法文詩集“監獄詩歌”中,展現出的“用生命和詩歌抵抗獨裁政權,為言論自由奮鬥”的精神。
法國普羅旺斯省長、尼斯市長及多位作家,當日出席了頒獎儀式,該獎的創辦人、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法籍作家伊芙琳·卡杜克(Eveline Caduc),分別用法語和漢語朗讀了廖亦武的詩歌 “致一位死刑犯”,全場報以持久掌聲。
本台記者向廖亦武問及“抵抗”的含義時,他說在發表獲獎感言時,他清晰的告訴觀眾,作為一個中國作家,面對709律師被捕,面對他的同道李必豐、陳雲飛、劉曉波等人依然無法獲得自由,他是一個持不同政見者,要抵抗的是愈加黑暗的中國獨裁政權。
廖亦武:這是個“抵抗詩人”獎,我的抵抗目標肯定是中國這麼一個獨裁社會,鑒於目前這麼嚴峻的一個形勢,他們給我這樣一個發聲的機會很好;特別是從廣義來說,像這些維權律師他們也是中國知識份子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再一次強調我是一個持不同政見者,過去我沒有強調,那個時候我覺得我還是一個作家,但是在目前這麼一個狀況之下,出於我內心的憤怒,如果我不是一個膽小鬼,我應該這麼說。只有這樣才把我和中國絕大多數作家、詩人、藝術家區別開來,他們覺得文學和藝術很重要,但是我覺得一個人應該有他的政治觀念和政治理念,有了這些政治理念他才算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作品才足夠有力量。
廖亦武的詩集“監獄詩歌”, 2009年在巴黎馬當出版社推出,包括三組長詩“古拉格情歌”、“大屠殺”和“安魂”;其中“大屠殺”組詩是廖亦武在1989年六四屠殺前的6月3日下午寫成,在屠殺前幾個小時他公開朗讀並錄製了這組預言式的長詩。
六四畫家武文建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廖亦武從早期作為一個純粹的詩人、藝術家的表達,再到今天的“持不同政見者”表達,他的抗爭精神一直貫穿在作品中。
武文建:所有藝術都應該有反抗精神,那麼在中國,作為一個中國人,在集權體制下,你必須發揚人性的東西,那肯定是反抗,所以廖亦武現在這種態度更加明確,我是非常支持的。
頌發獎項的圖書展,今次已是第29屆,是法國最大的書展之一,每年吸引5萬多名讀者參觀。而書展的所在地法國古鎮穆昂薩爾圖(Mouans-Sartoux),則距離旅遊勝地尼斯約20公里。
今年7月,法國經歷了槍擊慘案,本次書展是槍擊案後當地舉辦的最大文化活動,組織者特意將主題定為“我們還活著”,向極端伊斯蘭勢力表達一種態度;廖亦武認為,恐怖分子無法阻止別人自由而精彩地生活,而專制者也無法收割反抗者的靈魂與精神。他將繼續履行一個作家和持不同政見者的使命,為受迫害者及沉默的人發聲。
廖亦武在六四屠殺後遭當局逮捕,被判入獄四年;長期遭中國當局監控和限制出境;2011年7月,廖亦武逃至德國。2012年他曾獲德國最高人文獎“書業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