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連根拔 五十九個郵筒要改標誌

0:00 / 0:00

香港的本土及保育團體反對港府以"去殖民"之名,將現有五十九個仍留有殖民地色彩的郵筒,換上新的蜂鳥標誌。本土人士指,皇室徽號的郵筒乃"活化石",亦是香港旅遊景點,本土保育要將文物與生活並存。(何山 報道)

根據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的資料,香港現有五十九個仍在"服役"的郵筒,仍隱約保留英國殖民地的色彩。郵筒的底部,鑄有佐治五世、佐治六世、或伊利沙伯二世的標記,但大部份位處偏遠地區,如沙頭角、大嶼山等。

本土人士陳劍青對本台說,沙頭角郵局方型入牆郵筒,刻有伊利沙伯二世標記。行山人士遠足到當地,往往會與郵筒合照留念。他說,港府"去殖化"的手法粗糙,更與近年本土保育風潮背道而馳。

陳劍青說:郵筒有少少標記都給人家去殖民化,我們說保育,是大家繼續生活。我們之前也看過一些,甚至去看過一些很遠的,沙頭角的那些,還是一整塊留著。有皇冠圖案的,仍然是在使用中。無端端去搞,是有點突兀。

香港傳媒週一(5日)報道,香港郵政署今年9月﹐分別約見兩個本地團體長春社及"郵筒搜索隊",建議將殖民地時期留下的郵筒,印有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取而代之是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兩團體都表示反對。

根據搜索隊製作的影片,他們視這些郵筒是屬於港人的歷史,"記錄下(港人)活著的意義,故事發生在1892,由英國寄來的郵筒開始。"

陳劍青繼續說:近年行山,很多人去沙頭角旅遊,都是看這些,到邊境其中一個景點就是看郵筒。有舊式,一些君皇的標記,這是一些景點。有保育價值,同時間也是一些活的文物。

前郵政署署長譚榮邦對香港傳媒表示,不是所有殖民時期已存在的都要更改,香港不少街道名稱,例如英皇道、太子道等,都沒有在回歸後改名。他認為覆蓋郵筒徽號的做法是"欲蓋彌彰"。

香港現有五十九個仍保留英國殖民地色彩的郵筒,佔全港1148個郵筒的5%。位於南丫島索罟灣、大嶼山石壁監獄外、西貢對面海、中大崇基巴士站、長洲大菜園路、中環皇後像廣場、大嶼山 梅窩碼頭等。97年前,香港與英國的郵筒一樣是紅色,柱為黑色;回歸後郵筒被塗上綠色。

上月20日,大陸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公開批評,香港沒有"依法去殖民地化",反而"去中國化"。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週一在其專欄中則指,"去殖民地化"已經完全依法實施。但在有些人眼中,這些變化恰恰是造成特區管治困難的禍根,考慮還有什麼"殖"要"去"的時候,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