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描寫香港逐漸大陸化 遭官媒炮轟

0:00 / 0:00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周五(22日)炮轟香港的電影製作,指上映一個多月、以香港政治為題的本土電影"十年",刻意醜化中港的未來;批評導演在片中宣揚絕望,呼籲港人反抗,電影描寫香港十年後會被"大陸化",有業界人士及市民認為,電影就是刻劃香港將來的寫照。(黃樂濤 報道)

"環球時報"周五發表社評,指香港電影"十年",表現製作者的任性,帶給香港社會的害處很可能大過好處,希望票房表明電影只影響到香港小眾,而這些香港人仍有分辨力,及對"思想病毒"的抵抗力,看過熱鬧就算。

社評又指,由5個短片組成的《十年》預言幻想片,以極其悲觀心態講述2025年的香港,片尾寫出"為時未晚,呼籲港人反抗"。社評認為,在內地人看來,電影完全荒誕,所描繪的場景,十年後不可能在香港出現,內地社會也不是這樣,相信多數香港人也不會真的認為香港會變得如此恐怖。

社評更指,《十年》的導演宣揚絕望,如果真的想"嚇住"香港民眾,在這座城市擴散焦慮,他們及公眾應當思考將帶給香港甚麼後果。

於上月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十年》,以5個不同的故事,預測香港10年後的情況,包括講述本土語言廣東話將由普通話取代,以及表達自由的空間愈來愈細等等。對於大陸"環球時報"的批評,曾是電視節目及電台主持的人民力量成員譚得志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不認為"十年"的播放會令香港制造恐慌,因為戲內講述的情況,就是現在香港的寫照。

譚得志:我不同意他制造恐慌,我覺得這套電影是如實反映了香港的情況,這套電影指香港10年後會發生這些事,我覺得現在的香港已經發生這些事,莫說是造成恐慌,他根本就是延遲這恐慌,我覺得如果他說是今時今日的香港,就已經是這樣。

他又認為中央利用官媒批評香港含有政治色彩的電影,此舉不但不能扼殺導演的創作空間,反而更加激發一些年青人製作電影來捍衛自己表達政見的權利。

譚得志:我覺得當香港這個社會愈來愈面對這個政治壓迫的時候,是會令到更加多人覺醒及更加多人關心現在香港自身社會的實況,我覺得整個市場是愈來愈接受到這樣的東西,反而有愈來愈多新晉的導演會拍這樣的電影。

曾看過"十年"的朱先生,亦認同電影的內容反映香港未來的情況。

朱先生:我認同大陸是開始壓迫及收窄言論空間,以及正在扼殺本土的文化,即廣東的文化,其實他(政府)用什麼普通話教小學呀,那其實是扼殺廣東話的文化,我是覺得他是這樣做,至於是否成功,就要視乎香港人是否爭取。

他表示,香港人想爭取自由,必須站出來向政府反映,表達自己的不滿及捍衛自己的權利。

朱先生:之前(佔領行動)都是其中一部份,以及若果你不是一些太激進(人士),那你可能投票不要投給一些建制派,那本身亦都是一部份。

但是,保衛香港運動發起人傅振中向本台表示,他就支持"環球時報"的說法,認為這套電影的內容天馬行空,簡直是製造恐慌。

傅振中:"環球時報"說得對呀,電影的制作是偏幫香港反對派那邊的想法,我又不會覺得會10年之後會講多了普通話,香港人都可能仍會較多說廣東話,始終都是近廣東省這個地方。

據網上資料顯示,《十年》這套電影是由5個獨立故事組合而成。每個故事由不同的香港年青導演執導,講述香港本土文化及言論自由等逐漸"大陸化",包括教育、民生及法律等的改變,例如10年後的香港大多數人說普通話,有人更因觸犯"基本法"第23條而入獄等等,電影於上月17日上映,屬小眾電影,至今票房紀錄僅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