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雨傘運動催生了一批參政的年青人,今次區議會選舉中,被媒體稱為"傘兵"的約50名候選人,其中8人當選。有人更擊敗做了十多年區議員的民建聯成員。有學者指出,傘兵今次選舉成績,令他們明年參選立法會的信心大增,勢將影響今後的政局發展。(羅文山 報道)
今次是雨傘運動後的第一之區議會選舉,曾參加過佔領行動的參選人士,被媒體冠以"傘兵"的稱謂,在選民投票率高達百分之47的新紀錄下,創出多個爆冷戰果,其中東區區議會漁灣選區的徐子見以近200票之差,撃敗做了這區區議員十多年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鍾樹根。
現年48歲的徐子見在提名期最後一日才趕上報名,挑戰原本可自動當選的鍾樹根,由報名至投票日,僅以六星期便打敗政壇老將,政界稱他為撃倒巨人。
徐子見當選後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今次參選是受到雨傘運動啟發,但選舉期間,他一直沒有提及政治議題,勝負取決於鍾樹根的地區工作做得不好。
徐子見說:這個區着重區域工作,他(鍾樹根)只開下午兩時到七時,很少一個區議員辦公室開這麼短時間,或者他(鍾樹根)太多工職在身。我自己個人層面來說,是啟蒙了我自己個人,因為如果沒有這個運動,肯定我不會去關心政治、或者不會關心這麼多其他民生議題。
在灣仔區議會大坑選區勝出的"灣仔好日誌"成員楊雪盈認為,將市民標籤為支持及反佔中兩派無助溝通,她在選舉中沒有將重點放在佔領運動,而是主打地區問題。
楊雪盈:建制派在這區不得民心,大家將這一票投給獨立候選人、民主派候選人,期望更多人參與政治、關心政治,令議會更加多元。
"青年新政"的鄺葆賢當選後表示,他們會很認真地告訴這區的市民,他們真的是很認真在地區工作的。這個參政團體的召集人梁頒恆強調,他們的候選人並非靠政治議題去選舉。
在今次選舉中,有社運經驗的參選人亦有佳績。在荃灣區議會馬灣選區擊敗多名建制派對手的新民主同盟的譚凱邦向本台表示,選民除了支持地區工作,還認同他的政治理念。
譚凱邦說:代表了馬灣居民認同我的地區工作,因為我堅持反對(興建)第三條跑道立場,換言之,馬灣居民都反對第三條跑道佔多數。政治理念絕對有影響,因為馬灣居民多年輕中產,他們都很着重我的民主理念及本土立場。
不過,激進派的社民連6名候選人及人民力量的9名候選人,都全軍覆沒。社民連的麥國風表示,他們為了社會公義,不會因輸了區選而改變抗爭路線。
麥國風說:讓選民有選擇,我的選票兩次都上升,雖敗猶榮。我們為了維護社會公義走出來,社民連不會改,他的政治光譜或者路線,不會改,改就不是社民連。
民建聯除了鍾樹根,還有葛佩帆被工黨的葉榮打敗;葉榮是傷殘人士。民主黨的何俊仁及民協的馮檢基,都輸給建制新人,結束逾十年區議員生涯。
在431個民選議席中,建制派獲近七成達298席,泛民獲112席,約佔總數的百分之26,相比2011年區議會,建制少3席,泛民則多了21席。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傘兵的定義,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們奪取5席,亦有種講法,他們拿了8席,無論如何,他們對區議會的形勢並沒有太大影響。
但宋立功認為,傘兵對政局的的影響,反而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
宋立功說:泛民溫和派可能被傘兵鎅走,對泛民是威脅,對建制來說,一旦投票率高,他們的鐵票會被沖淡了。我會用一個形容,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是一個三國時代的來臨。
對於明年初的新界東補選,宋立功相信,傘兵會大舉出動,雖然當選率不高,卻能爭取首投族、年輕人、撐佔中的票源,會令他們士氣大增。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