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安與科技企業合作採集民眾聲紋的做法受到各界關注,憂慮隱私受到侵犯。「人權觀察」發布報告指出,擔心當局利用這些數據打壓異見人士。法學學者表示,這些以國家安全為名的大數據控制,中國沒有完備的法律保護公民隱私和個人權利。(吳亦桐 / 程文 報道)
國際組織「人權觀察」週日(22日)就中國計劃設立全國聲紋數據庫發表報告,指公安部門正在和一家總部位於安徽的語音識別技術公司“科大訊飛”合作,正在開發和試行一套自動人聲識別及監視系統。「人權觀察」認為公安和科技公司合作的這一項目觸及法律灰色地帶,恐侵犯公民隱私。
近年中國政府不斷建構大規模生物特徵數據庫。而人聲生物特徵數據將與警方數據庫中的居民身份證號碼聯結,進而可聯結其他生物特徵和個人檔案信息,包括民族、住址、甚至酒店訂房紀錄等。據公開資料,截至2015年,公安機關在主要試點地區之一的安徽省已採集到7萬份人聲樣本。
「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指出,中國政府的聲紋採集計劃缺乏透明性,也沒有法律規範採集目標和相關信息的用途,她認為在一個長期以來監控權力不受制衡、異見人士屢受報復的國家,這樣的數據很容易被當局濫用。
「人權觀察」組織呼籲中共當局在建立明確和可告的法律保障機制之前,立即停止採訪高度敏感的生物特徵數據。而科技業也負有人權義務,應確保其產品和服務不被用於人權侵害,包括侵犯隱私和公正審判權利等。
中國官媒指出,聲紋收集可以打擊犯罪,反恐及維穩。「人權觀察」中國研究員王松蓮反駁指,從早年間中國政府利用國外科技公司技術實施「金盾工程」,到近年間中國有多家掌控高科技監控技術的公司發展起來,為政府提供監控全民的技術支持。最令人擔憂的是當局利用高科技的監控手段常常以「國家安全」為名背後,對異見人士、少數民族及重點人群的打壓。
王松蓮︰使用高科技全民監控,其實是在習近平之前已經有這樣一個思路,但是最近這幾年有一個爆發,前所未有的對普通民眾大規模的隱私侵犯。我們其中的一個擔憂就是,當局以打擊犯罪為名 ,但實際上是用了這樣一些科技來針對所謂的維權人士、上訪人士、少數民族等所謂的重點人員。
因中共召開十九大而被國保帶離北京的維權人士胡佳向本台指出,他認為今年9月份各大媒體曝光的中國「天網工程」中,全國計有2000萬攝像探頭監控民眾一舉一動,這遠遠不是政府監控公民的全部,聲紋採集等高科技介入,讓國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大的「真人秀」環境中,遠超2006年德國影片《竊聽風暴》所描繪的前東德監控狀況。
胡佳︰《竊聽風暴》那就是我們的生活,你就是天羅地網中包裹的人,沒有信何隱私。那種維穩化的網格式管制已經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成熟。在習近平統治的過去5年中,在這種(監控)技術上的升級超過江澤民、胡錦濤時期的總和,他把所有掌控的信息化技術不是首先應用於提高公民福祉,而是應用於所謂的「國家安全」,它是為了政權的安全。
清華大學教授李楯也認為,在世界範圍內政府採集或使用生物特徵並不必然違法,但國外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則保障公民的個人隱私、包括採集、保留和使用這些生物數據都有嚴格的規定。但在中國,這種對公民隱私的保護性法規將在升級的集權制度下無法起到任何作用。
李楯︰所謂的大數據把每個人控制得清清楚楚,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尤其是現在集權又開始往前走,現在不是法律怎麼規定的事,而是實際上另外一些制度在起作用。
2012年,中國公安部開始建議聲紋數據庫,並以安徽省為試點;2014年安徽省公安廳發文要求加快數據庫建設。該省各地公安局此後陸續添購聲紋採集終端設備。2016年,新疆公安廳文件開始大量採購聲紋採集設施。此外,廣東省、福建省、湖北省武漢市和江蘇省等省市公安機關也建立聲紋數據庫。
註冊地為安徽的科大訊飛企業,其官網稱已協助公安部建成全國聲紋數據庫,並和安徽、甘肅、西藏和新疆等地公安合作。清華大學機電系是與科大訊飛共同設有聯合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