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炼钢”屠呦呦一鸣惊人 “官方答案”科学家集体荣誉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代表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屠呦呦6日在家中接受官媒新华社采访,她将获奖感言写在一张纸上。

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在1960年代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影响严重。中国大陆于1967年5月23日召开大会,动员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这项工作被称为“523”项目。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屠呦呦和同事们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屠呦呦说:“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说:“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有白天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型肝炎。”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屠呦呦说:“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责编:胡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