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起到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来自百度百科)。此类修辞包括:“甜蜜的忧伤”,“勇敢的怯懦”,“黑色的元宵”,“白色的煤球”;还包括:“广受关注的无名小卒”和“有政治影响力的弱势群体”。
最近读到的一个自相矛盾式修辞,就是“不要做市场的奴隶”。
其实与之类似的话我也见过,那就是我国科幻作家韩松先生说的:“市场也是极权。”为什么说这句话是矛盾修辞呢?因为市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组织;它没有自己的意志,不会去奴役谁。市场只是无数人自愿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在市场中谋生的好处就是你不必服从谁的意志,如果有人不喜欢你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你还可以找到其他人。“做市场的奴隶”就像《1984》中的名言“自由就是奴役”一样,只能认为是一种自相矛盾式修辞。
还有一句话是《环球时报》说的:“文艺市场化的定义不是反主流。”这话咋一看无比正确:受到市场欢迎的才是主流,难道这还能有什么问题吗?转念一想:人家说的主流和我们说的主流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主流就是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的东西,因此主流总是会受到市场欢迎的。你可以批评市场是平庸的甚至低俗的,但是无法说市场反主流。然而在有些国家,某一小撮人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整个社会之上,强迫大家把他们的价值观当作主流。这些被强加的价值观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自然也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因此才会出现“市场反主流”这样的自相矛盾式修辞。
与之类似的还有微博毛左大V蔡小心的话:“花千芳和周小平符合四项条件,一是户籍信息及一切档案清白;二是没发表任何反共言论记录;三是有稳定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四是有中宣的推荐,但必须有上面的一丶二丶三为前提。所以照这四项条件,99.999%的公知名人是要被排除掉的,那动则几千万粉的公知所谓文艺工作者大‘V’,在正统主流中,毛都不是!”换句话说,99.999%的公知名人和动辄几千万粉的公知文艺工作者大‘V’都是非主流,那所谓的“主流”是个什么东西,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