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在文学上战后在德国最具影响的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了贝岭先生的文学回忆录,《逐-有关中国》。该书出版同时贝岭应德国西部一个文学之家邀请,到德国进行了两个月的访问交流,并就这本书在德国很多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告讨论活动。对于这本书,德国、瑞士及奥地利等国欧洲最重要的德语报刊都发表了书评。
究竟如何评价贝岭及他的文学努力,记者采访了科隆大学汉学系熟悉贝岭的司马涛教授(Thomas Zimmer)。司马涛教授认为,西方文学界和贝岭的交流已经在另外一个层次,在精神和文学的领域。对此司马涛教授说,“因为贝岭在西方社会已经生活和活动了一段时间,他也认识了很多西方的知识分子和作家,所以他应该比较了解当代西方社会。他那种看问题的角度等对于西方知识分子和读者来说,就可能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看得懂,不需要解释特别多,如贝岭的想法,贝岭的问题,他涉及的什么特殊环境,及发展等等。”
对于德国文学界、评论界究竟看重贝岭的哪些特质,司马涛教授说,“另外,从我认识贝岭,以及他和德国的一些作家的交流方面来说,我觉得,他们是非常看重他的那种为自由、为流亡文学等等所做的贡献。例如他和那两位德语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赫塔•穆勒和耶利内克的关系都不错,因为她们都非常重视他发表的文章和他写的作品等等。”
司马涛教授认为,和德国人是通过文学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主流倾向最重要区别是,贝岭的德文新书已经超越了表面的政治和社会层面,直接向德国知识界展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和精神的探索中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而这不仅对德国社会,而且对德国知识界、文学界来说都是陌生的。对此,他说,“我觉得贝岭对德国文学界的影响已经有不小了。我也准备写一个书评。他能够补充很多德方、现代德国读者可能不了解的中国知识分子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特别是六四后的那种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背景。他让更多的德国读者了解了这个背景。我觉得,他的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他提到了很多德国人不了解的。汉学家可能知道一点,但是年轻的读者,年轻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发生的情况,对中国知识分子当时产生过什么影响,很多人是不了解的。他提供了很多内部的材料,德国人目前还不知道的一些东西。”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