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学者新著解读中国“党专制”(组图)

北京的宪政学者张博树推出的又一部思想力作《中国批判理论建构十讲》星期四在香港发行。该书分析中国六十年来“党专制”,并解读了当下权贵资本的泛滥及原因、“新左派”和“毛派”及“大国崛起”的非理性陷阱。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乔龙采访报道

m1125-ql3p2.jpg
图片:张博树相信新书在此刻推出,更有现实意义。(网络图片/记者乔龙)

被形容为近年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异军突起、著作甚丰的知名学者张博树博士,又一部新著《中国批判理论建构十讲——破解“党专制”,问题与方法》,作为“独立中文笔会文库”序列“张博树文集”第五册,由晨钟书局出版,周四在香港推出。出版人孟浪当天接受本台采访时说,该书对研究中国社会转型及探索宪政民主,都有重要作用。“也是延续了这些年来,张博树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思考的心血和结晶,他既有理论性也有对中国转型实践的一种独到的发现和探索。”

曾多次为张博树出书的孟浪表示,尽管当前国内知识界及民间对体制的批评很多:“但是从对一个国家的转型、民族的转型建设性的这方面的研究一些方案上的思考等等,理论上的思考等等,我觉得还比较缺乏,所以这种理论建设应该值得鼓励。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觉得在香港自由的一个平台能够推出这样一些作品。”

该书共分十讲,约三十万字。目前在北京的张博树告诉记者:“这本书是根据08年我在北京的一个读书班上的一个讲课,讲了十次课,根据这个讲课的录音整理出来的。基本上是服务于探讨中国今天的问题,另外探讨中国未来的转型。”

“中国批判理论”是对中共“党专制”体制的病理学诊断,详细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原则,回答了读者关注的有关中国现当代史和未来中国转型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毛泽东的历史定位和评价、当下权贵资本的泛滥及其原因、如何看“新左派”和近年新崛起的“毛派”、“大国崛起热”背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非理性陷阱等,既具现实争议性、又富学理论战性的重大议题,着墨甚多,发人深思。

与张博树在2008年出版的两本书《中国宪政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从五四到六四(第一卷)》相比,他认为,前者属于学术著作,而新作原本为年轻人所撰,更通俗易读。“前年我已经出了‘从五四到六四’,这个专业著作六卷本,它的主题其实也是要建构一个中国的批判理论,另外,也对中国一百年以来的历史,特别是六十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个体制以后它的这个历史做一个总结。”

在异议作家刘晓波获2010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之际,中国民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再度响起,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多次发出“政改”言论,受到各界关注之际,张博树相信此书的推出,更有现实意义。他说:“中国现在政治转型是处在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困难很多,希望也存在,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这个行动层面的,建设中国的公民社会,通过维权来提高老百姓的启蒙意识,形成一种民间的力量和团体。在学理层面上要对中国今天的制度要有一个清楚的历史的梳理。”

张博树认为,在当代中国光靠一般性的谴责,道义上的批评,甚至是情绪化的宣泄,恐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历史性的清理:“所以刚才我讲到了,因为中国今天的转型处在一个很微妙也很关键的一个时侯,整个社会面临着不少的矛盾甚至是危机,但是也有希望,就是希望和危机并存,就是这样一个时候。出版这本书的话,那从我自己,我觉得我能做的,在这方面我还是应该去做。”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乔龙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