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界「党外」大老吴丰山近日出版了个人回忆录,揭密台湾民间争取民主的过程,也发表了个人对两岸前景的主张:在两国之上创设一个新的政治架构,两岸「如兄如弟」。
「党外」一词在台湾政治历史上有特殊的意涵。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它指「在国民党以外」的从政人士,特别是反对派。
现年七十岁的吴丰山就是一位着名的「党外人士」。再加上民进党成立之后,他也没有加入民进党,以致于到今天始终保持着「党外」的身份,一路见证台湾政治走向民主的历程。
吴丰山在一九七二年首度参选台湾省议员,在此之前他曾经短暂当过记者。时间虽然不长,但一篇当时调查台湾农村情况的採访报道,令国民党当局对他印象深刻。在自传中他自承,这篇调查採访的构想其中一处来源是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台湾政界,吴丰山经历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和国民党当局并没有交恶,因而成为国民党和本土反对势力沟通的桥樑。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事件是一九七九年的「美丽岛事件」之后,他邀请华裔美籍作家陈若曦返台面见蒋经国,为已经被逮捕的反对人士求情、说项。
吴丰山写道,陈若曦在蒋经国面前并不害怕,直截了当对蒋说:「以前我认为您是杀人魔王,可是跟您见面了才知道您和蔼可亲。」陈若曦接着说,美丽岛事件被捕的人顶多就是「不听话」,「打打屁股就好,千万不要关进大牢。」
吴丰山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报纸发行人,他主持的报纸在威权时期几乎是唯一一份明白持反对立场的报纸。
在周二下午的新书发表会上,台湾知名的政治评论家王健壮称许吴丰山始终坚持言论自由的素养。王健壮说:「做为一个报人,吴丰山的文章,根据我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大概可以归纳四个特色:第一是批判的精神;第二是进步的价值;第三是多元的包容;第四是文明的精神。」
总结在威权时期办报的经验,吴丰山说自己深信报业自由,也认为在高压体制下,报业自由仍然可以「婉转呈现」。
台湾走向民主乃至于政党轮替之后,吴丰山仍然扮演着「蓝绿桥樑」的角色。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在发表会上,介绍了吴丰山在民进党初执政时接下的重要工作。李远哲说两千年政党轮替之后,情势非常紧张。陈水扁总统委託李远哲组织「跨党派小组」,吴丰山负责就「两岸关係」的部分整合会议意见。
李远哲口中的「跨党派小组」是当时政府为了凝聚朝野共识而召开的体制外沟通会议。两岸关係尤其是重中之重的议题。李远哲说经过非常深入的讨论之后,「就像一个奇迹一样」,到最后得出的结论版本,谈到台湾现状是历史造成的。也提到「人民才是土地的主人」,在最后的建议中也提到以「中华民国宪法」处理对岸提出的「一个中国」的主张......等等,最终能获得与会者的签字,这是一个奇迹。
尽管长年身为持本土立场的反对派,但吴丰山对两岸关係另有一番主张。在自传中他认为:两岸现况是历史造成,硬要「统而为一」并不切实际。但两岸大小悬殊,如果一直敌对也是台湾子孙的悲哀,因此不妨以「不脱离大中华家族」为要领,在两国之上「新设一个架构」,以做为两岸「如兄如弟」、「互利互惠」的根本。
记者:李潼 责编:胡汉强/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