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纪实文学奖」揭晓 陆生赴台求学心路历程获奖

「两岸纪实文学奖」揭晓 陆生赴台求学心路历程获奖 由台湾陆委会主办的「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周三结果揭晓,一篇描写香港「雨伞运动」的作品获得首奖。另一位从北京到台湾大学读哲学本科的陆生鲍海冉获得优选奖。

0:00 / 0:00

由台湾陆委会主办的「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周三结果揭晓,一篇描写香港「雨伞运动」的作品获得首奖。另一位从北京到台湾大学读哲学本科的陆生鲍海冉获得优选奖。

台湾陆委会在二零一一年第一次举办「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徵集作品的对象除了台湾民众,也包括曾经在台湾工作、求学或生活的大陆民众;这两年更把范围放宽到两岸四地。希望藉着这些作者的笔,为两岸四地人民的交往留下第一手纪录。

今年获得首奖的是曾经在台湾「新新闻」杂志担任记者的杨智杰。他的「半岛浮民志」一文拿下了首奖。文章的内容则是自己採访香港「雨伞运动」的经历侧写。

但杨智杰对香港的关注不只在「雨伞运动」这一类广受关注的事件上。在他另一篇获奖作品「天水围的蝴蝶 --- 阿平的故事」裡,他描写一位从四川嫁到香港的新移民阿平,在香港奋力落地生根的日子。颁奖典礼现场的主持人朗诵了其中一段:

「她(阿平)的幻想,很快被现实熄灭。她发现包围她的只有窄长的高楼、沉闷的街道、和一棵花椰菜也买不起的私人商场。由于港府在开发天水围新市镇时,与财阀「领汇」签订协议,不允许政府设立公共卖场及公共设施。为保全其收益,甚至连街道、空桥上也严禁私人摆摊。」

杨智杰接受本台採访时介绍,阿平是「天水围社区发展阵线」的一员,经过了这裡的居民团结起来不断争取,香港政府最后终于同意将一块畸零地规划成市场,让这些自力营生的摊贩有了做生意的地方,不必再四处躲警察。杨智杰说,这不只是阿平个人的人生,也是中国新移民在香港的共同经历。

来自北京,目前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就读的鲍海冉,获得了「优选奖」。她写道,最早吸引她到台湾的,是艺术评论家蒋勳的作品「少年台湾」。这本书从她自己的房间裡,跟着她一路飘洋过海到了台湾。除了蒋勳,包括李宗盛的演唱会和陈昇的跨年演出,都让她带着「朝圣」的心情参与其中。

她在文章中写道:「我的人生,好像在十八岁这一年,来到台湾,来到台大,读了这个专业,认识了这些朋友,才真正有了意义。我才真正能在我喜欢的地方,读我喜欢的专业,过我选择的生活。天性解放?我宁愿相信是这只小岛给予我力量。」

陆委会副主委吴美红代主办单位发表了讲话,她说相信透过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已经让「台湾经验」逐步醱酵。希望发挥台湾的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核心价值,去深化两岸各个领域的往来,透过分享,让这些价值能够成为未来两岸公民社会相互提升的动力。

自由亚洲电台李潼 台北报道

(责编:胡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