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轻人为什么缺乏“爱国”情怀?

在香港已经持续两个多月的反送中运动的主力参与者是香港的年轻人。他们为什么对港府和中央政府如此不满呢?他们为什么缺乏“爱国”情怀?

香港英文《南华早报》21日发表深度报道《将香港年轻人变成“爱国青年”的麻烦》。文章的提示部分写道:政府投入数百万美元把香港年轻人送到中国大陆的“爱国感化”计划,看似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2017年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庆典的一部分,香港政府将第一批15名年轻香港人送到大陆进行实习。Kathy Tang就是其中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实习了六个星期,所有费用由香港政府负担。

两年后,这位艺术系毕业生加入了“反送中”运动。

TANG说,她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满腔热情,和她现在的立场没有冲突。她说,“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并没有让我更信任或更喜欢中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TANG的经历说明了香港政府试图在年轻一代中灌输“民族认同”,以及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大陆联系在一起的尝试失败。

相反,以青年人为主的香港人走上街头两个多月,表达对政府和警察的不满,引发了1997年以来香港最大的政治危机。

参加2019年8月5日民众抗议的香港年轻人(美联社)
参加2019年8月5日民众抗议的香港年轻人(美联社)

这场危机发生在“占中运动”五年之后。占中运动是另一场主要由年轻人驱动的运动,他们为了争取双普选,占领主要交通要道长达79天。

“占中”以后,港府和中央政府便将“青年”视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上强调说:“(香港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青年爱国教育的指导和力度,支持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了解决青年问题,港府斥巨资推出了两个项目:资助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实习的计划以及香港、大陆年轻人交流计划,以便增强他们的国家身份认同,并了解大陆可以提供的各种机会。

《南华早报》的报道说,仅实习的项目港府在2019年就投资近一千万美元,参加的青年人将近150人。

但是为什么这些项目似乎成效不大呢?文章说,观察人士认为,这些年轻人心目中对中国大陆的负面看法很难改变。

2019年6月12日,香港市民反《逃犯条例》的示威活动中,警察向示威者发射催泪弹。(法新社)
2019年6月12日,香港市民反《逃犯条例》的示威活动中,警察向示威者发射催泪弹。(法新社)

根据香港大学最近的民意调查,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港人人数已跌至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12%的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中国人”。

今年反送中运动发生冲击立法会的事件后,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在公开场合表示, 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失败的。他认为这是今天青少年问题背后的原因之一。

文章援引Kathy Tang的话说,她不是因为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而参与反送中。她说她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学让她着迷。许多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伟大中国作家同时也是共产党的激烈批评者。她说,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她找不到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特征。 它充满了谎言和审查制度,容不下异议人士和人权。

不过,文章也提到,一些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实习后,思想观念也有发生一些改变。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成功综合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