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故宫博物院邀请来宾共饮屠苏酒贺春

台湾故宫博物院在春节档期推出「屠苏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介绍屠苏酒的典故,开展时,故宫院长冯明珠邀请来宾共饮屠苏酒贺春。

冯明珠接受本台专访时说:「屠苏酒相传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子,它是华佗的方子,它是有一种避温疫,使用到除病魔、除病的一个方子,后来到了东晋的时候,就进入了古书的记载里面,慢慢它演变成一种新春、元旦喝酒的习俗,变成一种民俗,就是农历大年初一的那一天,举家欢庆时全家喝下屠苏酒,保全家这一年平安无病。」

冯明珠谈到,「屠苏」两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的名字,把这些会导致温疫的鬼杀掉,使自己一年都平安。另一种解释指的是茅草屋,可能是当时推屠苏酒的这个人住的房子,后来又延伸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每年腊月分送药包给众邻乡亲泡酒,孙思邈将自己的屋子取了「屠苏」的堂号。

冯明珠说:「『屠苏酒』慢慢演变成新春欢庆、大家一个连署,从小喝到老,小的得岁,就是等于是盈岁、我得了一岁、我长大了一岁了,老的就是『持岁』,有个『持岁延年』的意思,当然到了文人骚客的笔下呢,就常常变成感怀年华即将老去,那对于年轻人就是非常意气风发、我又增加了一岁,那总之,这成了一个民间的习俗。」

冯明珠表示,这个习俗今天在华人地区并不盛,但是在日本很盛,她请来宾喝的屠苏酒,就是日本制造的,日本人说,在过年前、大年初一前,把屠苏药包,泡在清酒里六小时后饮用,有益身体健康。

「屠苏酒」展览策展人、故宫器物处助理研究员侯怡利表示,每年元旦子时,中国干隆皇帝会在养心殿东暖阁举行开笔仪式,迎接新年的到来,以代表国家稳固的「金瓯永固杯」饮用屠苏酒,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象征风调雨顺的蜡烛,再持万年青笔,写下新年祝愿的吉语,并翻阅是年历书,祈愿国泰民安。

侯怡利指出,屠苏酒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本来是汉人的习惯,延续到清末。历代医书记载屠苏源自华佗药方的这帖配方,则有七味或八味药材的区别、用量比例也不同,《肘后备急方》中记以大黄、川椒、白朮、桂心、桔梗、乌头、菝契等七味药材,另有医书加入防风为八味。《本草纲目》的八味药方,则改白朮为赤小豆。

至于皇帝开笔仪式会写些什么?冯明珠说:「刚刚你们可以看到干隆元年的,干隆的开笔他会密封起来,然后储存起来,不会给人家看,就像我们一般人许愿,心中有愿、生日快乐,许愿摆在心中,它其实是一样的,他就会写成这个黄纸,摆在一个黄色信封,年年包、把它包起来,而且封死的,所以干隆如果六十年、或者六十四年,他都会把它包成了一大包,那这一包的档案,现在藏在北京的第一历史档案馆。」

冯明珠表示,其实原来干隆开笔仪式的墨宝,是典藏在紫禁城的,后来北京故宫把他们所藏的档案拨出去,成立了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以它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面。而民众在展场中看到的那一张,则是北京故宫送给她干隆元年开春元旦祝语的复制品。

策展人侯怡利也规划了「写屠苏」的主题,由于屠苏象征年节与长寿,在历代迎新送旧的春节诗中,成为独特的诗词意象,也有不少骚人墨客借由屠苏感怀年岁,像是宋代苏轼就写下:「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而南宋的陈与义,则于诗中感叹:「后饮屠苏惊已老」。

干隆为皇子时所做的<守岁>诗则写道:「人生会有百除夕,高堂且复列华筵,华筵开处罗老幼,家僮欢喜忙奔走,屠苏递饮亚元正,少者在前长者后」。侯怡利说,这首诗描述守岁团聚的热闹时刻,这样的场景,令人想到清代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观众可借此次展览一睹这幅图的丰采,并欣赏不同朝代皇帝御用的青花、碧玉、玛瑙、镀金等各式酒杯。

特约记者:夏小华 责编:胡汉强/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