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华人权协会举办「2015人权之夜」

在台湾,中华人权协会举办「人权之夜」,并为泰缅边境难民幼儿园募款,服务缅甸难民营的工作人员提到,缅甸走向民主改革,缅甸难民怎么回家?如何取得身分?靠什么维生?估计还有长路要走。

今年是联合国两国际人权公约成立50周年,在台湾,有30多年人权工作服务历史的中华人权协会,四日举办「2015人权之夜」,邀请友邦外宾晚宴,见证台湾人权进展。

中华人权协会理事长李永然说:「中华人权协会之所以会在12月10号世界人权日或之前举行人权之夜活动的目的,是希望让大家了解世界人权日是人类历经二次世界大战惨痛经验,深刻反省而推动的世界人权的重要组织,它的理念就是要尊重人权,更何况人权是没有国界。」

副总统吴敦义致词时提到,联合国在二战后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提倡维护人权重要的两公约,也就是<<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两公约,台湾在公元2009年马总统已经批准,同时也推动两公约的国内法化,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会也就两公约作出国际报告,并且请国际专家认证、评鉴。

吴敦义接着强调说:「我觉得中华民国就已经实现国父孙中山先生当年革命的理想,让自由人权得到保证,让民主法治真正落实,对不对?」

「人权之夜」的活动,在梅门、太极门气功等团体劲歌热舞揭开序幕后,慈善义卖登场,另有急征泰缅边境幼儿园认养的募款行动。负责泰缅边境幼儿园计划的专案秘书 叶静伦受访表示,中华人权协会早年创立时,服务华人孤军后裔,之后也作柬埔塞难民服务,八零年代缅甸难民出现非常严重的人道危机,协会开始进驻泰缅边境, 至今约二十年,服务过的难民超过十万名。

叶静伦指出,泰缅边境现有九座难民营,协会每年服务其中三座难民营三至五岁的学童,约三千五百至四千名,全数是缅甸难民的后代,主要是第二大族群喀伦族,他们在难民营出生、成长,父母或祖父母辈因缅甸过去长期内战逃到边境,几代困在难民营无法出去。

她提到泰缅边境难民营最大困境就是资源严重缺乏。叶静伦说:「虽 然缅甸现在民主改革开放,可是边境还是有非常非常多的难民是没有办法回家的,一来是他们没有拿到身分证,没有办法离开难民营,二来就是难民营里所有食物的 配给、米粮、教育、教材、文具,还有一些像是物资,比如说蚊帐、棉被,或其他任何的食水,这些都是一年比一年的缺乏,所以我们很希望透过急征,为他们募得 更多的资源。」

叶静伦表示,泰缅边境难民营没有电、没有水,全靠国际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配给,连家庭升火用的木炭也靠配给,所有人住在竹子或木板造的简陋屋子,大部份的难民家庭没有收入,只有极少数可以为NGO工作。叶静伦说:「像我们扶助的幼儿很多一天只有吃一餐,大概台币五块钱一顿营养午餐,那可能就是他们一整天唯一的一顿饭。」

不过叶静伦认为,缅甸走向民主也是这几年的事,难民的遣返需要非常长时间的配套,联合国难民总署加上泰缅边境所有NGO的协助,包括难民回去以后有什么技能?能靠什么维生?身分能不能被承认?尤其以前的家都不在了,老一辈缅甸难民大都不愿意回乡,因为那里有创伤的记忆,她估计难民遣返恐怕需要五年、甚至是十年的时间。

记者:夏小华 责编:胡汉强/寇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