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邀台、美、中、日、英五国学者共写抗战史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邀台、美、中、日、英五国学者共写抗战史,以「人与战争的关系」、「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两概念为主轴。对于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及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提出新观点。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自2012年起推动「重探抗战史」跨国研究,周二在台湾发表<<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1938)>>新书,结合台、美、中、日、英五国学者参与,有中、日学者共写章节,另有四名日本学者参与撰写但不希望被列名。

这本书的主编、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郭岱君指出,过去五、六年,抗战史国际化已成为趋势,包括人员、史料、档案国际化,这使得历史视角更宽广,像这一套书多国学者共写抗战史并非首创,比较特别的是有日本学者的参与。

郭岱君坦言:「一开始我们邀请日本学者,我还受到相当的压力、很多的批评,甚至还有人在美国<<世界日报>>登了半版广告说我不应该找日本学者来研究,但各位想想看,研究中日战争没有日本的观点、没有日本的档案和资料,这个战争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了解。事实证明我们有六位日本学者参与,他们非常的认真负责,而且他们跟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当年日本那一场战争是不义之战。」

郭岱君指出,这套书使用最新的档案,特别是蒋中正先生的日记,而胡佛研究院占了地利之便,更细腻去看蒋日记更能豁然开朗。这本书另一个特色是,各学者抱持无党无私、力求公正客观的精神进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过去说不清楚、不方便说、说一半的部份。

郭岱君举例说:「汪精卫先生以及他的政权,过去国共两党都是『汉奸』两个字就算了,所以这个档案也看不到,我们在台湾非常的少,而且找不到研究汪精卫先生的学者,在中国大陆也非常地少,当然他有档案他不开放,结果我们必须要去日本找汪精卫先生的档案。」郭岱君还说,为了做汪的研究,在中国复旦大学和日本东京,同时有学者开工作坊请了研究过汪的学者,讨论用什么方法,对汪深入研究。

郭岱君提到,这套书还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另一个主轴,虽然战争造成摧毁和悲惨,但是抗战这八年,让原本不关心中华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了同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国家的感觉。她还提到,这本书只靠小额募款,其中约有五、六十位,是她的学生、也是留美的中国年轻学者慷慨解囊,这也促使中国一批年轻学者关注抗战史。

出席周二新书发表会的包括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和唐飞、前海基会副董事长焦仁和、国史馆馆长吕芳上等人。吕芳上指出,今年虽然已是抗战七十周年,但是中日和两岸之间,对历史诠释权仍充满现代烟硝味,仿佛抗战还未结束。有人倡议两岸共写历史,但若是在没有共识的前提下,只会流于口号,假使两岸要共写抗战史,前提应是互相承认现状和本身历史的发展,对岸必须承认是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且必须开放中共中央档案馆,若史料受政治因素约束,将无法获得客观资料。

九十七岁的郝柏村提到,抗战打了八年一个月零八天,东西战线三千公里、南北五千公里、战线的延长一万公里,牺牲流血两千万人、逃难的五千万人,是中华民族有始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牺牲最烈、战果最辉煌的历史,但因为在一九四九年失去了大陆,所以在大陆,抗战历史根本被掩埋、扭曲,就是在台湾,老实说,也是被淡化。

郝柏村说:「十年前我到上海,他们带我去看宝山淞沪战役纪念馆,看了以后我说,你这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所以我以一个抗战胜利亲身亲历的人,在最近几年把老总统抗战的日记,全部就抗战部份加以解读。」郝柏村还说,当时,中华民国以落后贫穷国家之姿,对抗工业国家日本,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战场的主体,更是唯一的正义之战,因为其他各国间的战争都只是在争霸战。

特约记者夏小华 (责编:胡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