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知风草协会这五年来在柬埔寨实施多方面慈善工作。义工们以高科技播种洞里萨湖渔村,也为八百户渔村儿暗夜点明灯。
这在当地是项创举,也是知风草新的尝试!村民蜂涌而上,一个挨着一个挤在木板搭起的细长便道,迫不及待想领物资,大和尚担心便道断掉、村民掉入湖中,还当起“纠察队”,依目测的承载量分批放行。
发放太阳能灯之前,知风草协会秘书长杨蔚龄透过破旧的扩音器向“千头钻头”的村民高喊:“这边、这边蹲下来后面才看得到,请大家注意听……”
她仔细解说:“开关在这里,开的时候,有亮,看到没有,不用的时候关这里,这里是电池、这里是太阳能板,如果晚上开灯没有电的时候,白天有太阳的时候,要把这个对外面、晒太阳,这样知道吗?这样知道吗?”
或许多数村民还无法想像这盏「神奇」的灯,对家里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不过,大人们接过可让一家人吃上一周的十公斤白米,加上这盏灯,沈甸甸的台湾心意,双手合十表露感谢。孩子们则小心翼翼捧着新书包、文具组、笔记本、环保杯、泡面和法国面包,难掩兴奋,两颗古溜的眼珠子睁得好大,黝黑的脸庞潜藏着害羞的笑容,更显出一口白牙。
本台采访村民,有这盏灯的帮助?
五十四岁的郭真说:“感谢啊,有了这盏太阳灯,他的家庭能够有光明。”六岁女孩萨琳说:“这盏灯要拿回去照亮家里,家里有油灯可以看,现在有这个灯就可以更亮。”
二十多岁的青年古岸则失落地说,他不具领灯资格,追问得知,古岸是从外地到洞里萨湖工作,负责帮村长抓鱼、卖鱼,月入六十块美金,在克包稻没有户籍。知风草的计划,都是先有需求,才展开劝募,而且经过勘查、评估与造册,确保资源不被滥用,以对捐款者负责。从这个随机的采访,就验证了即使连村长的雇工,也没享受到「特权」。
知风草之所以开了这项“给他一盏灯照亮前程”的服务专案,起因是杨蔚龄收到朋友用不上而转送给她的太阳能灯,她灵机一动,想到洞里萨湖上的渔村,只能点煤油灯或靠发电机发电照明,白天日照则充足,阳光下将太阳能灯「充电」七小时,足以让村民用上两、三晚。
她先将太阳能灯带到知风草分会试用,即使当地有电力设备,仍常发生供电不稳定、突然漆黑一片的状况,此时,太阳能灯就成为一支独亮的「光明顶」。这鼓舞了她的信心,发起每盏认捐五百元,有人一口气认捐十盏、二十盏,一个月就募足八百多盏太阳能灯的经费。
战后的柬埔寨,地雷遍布、人民生活艰困,偏乡地区大多无水利系统及电力设备。走进柬埔寨人的家,“昏暗”经常是第一个印象。
洞里萨湖的渔家更不例外,渔村离岸太远,无法牵电,也没有陆地耕种,长年缺乏生鲜蔬果可供食用,居民代代以「船屋」为家、捕鱼维生、与天搏命,更困苦的,一艘小船就是一个家,一家老小和生活炊具争抢着狭窄的船板。就连村中学校,也必须以大木船替代,孩子们上学时,再搭乘小船接驳,如果风雨太大,就无法上学。
知风草人员和大和尚们前往克包稻渔村剪彩化身炉和发放物资的前一天,村长就苦恼地向杨蔚龄“预告”说:“今天只有鱼,没有菜喔!”结果村民端出酥炸鲜鱼、椰汁腌渍的酱菜、四季豆、高丽菜、笋汤和白米饭,苍蝇也围过来享用这村民们招待宾客最盛情的一餐。
洞里萨湖既是渔家的“冰箱”,也是“回收桶”,记者在供奉佛祖、当地最“豪华”的大船上,绕前绕后找不到垃圾桶,村民一听,相视而笑,毫不迟疑、手指向湖,示意就往那儿丢。往竹篱围起的茅坑一蹲,低头一看,排泄物“直通”湖里。渔家自有一套与天地共存之道。
搭船离开渔村时,船浆仍多次被水草和垃圾缠绕,船夫不慌不忙,跳下湖解开,继续前行,此时夕阳在云层间忽隐忽现,湖水潮退的凶,望向一旁撒网捕鱼的人,湖水只到膝盖,船夫却仍使劲地“飙船”,连小鱼都被疾驶掀起的波涛,弹飞进船里。行到湖心,船夫终于手酸喊停,知风草翻译人员林老师往水里一捞,掌心满是螺,她惊喜地说:“快拿去卖,这都是钱啊!”
(特约记者:夏小华 责编:胡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