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举办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谈中国政治改革

0:00 / 0:00

视频:俞可平谈中国政治治理改革中的不足(扬帆摄)

香港周六举行中国政治改革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等方面介绍了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就与不足,并认为治理改革能够有效推动体制改革。自由派学者秦晖则表示财政公开及预算透明是宪政民主的第一步。

周六上午,香港政策研究所及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中国的政治改革。兼任多所大学教授的俞可平及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与各界分享中国政治改革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俞可平曾于2011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全球百名顶尖思想家”,主要研究公民社会、政府创新、治理与善治等。而秦晖则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俞可平谈中国政治改革(扬帆摄)
俞可平谈中国政治改革(扬帆摄) (Photo: RFA)

俞可平在会上表示,虽然中国目前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没有什么变化,但在政治治理改革方面则有了不少的成就,例如乌坎村的基层民主选举、义乌的工会维权等。而政治治理改革到一定程度时能够有效推动体制改革。

他又指,目前中国的政治治理改革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公共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公共参与渠道不通畅,官员的腐败和特权还处在高峰,政府透明度低等。

他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大陆的网民很活跃,这么多的网民关心政治,和很多其他国家的网民不一样,很多这两年有影响的政治事件都是网上先产生的。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合法的参与渠道不通畅,合法的渠道不通畅,他就会到其他地方去寻找,网上现在是一个渠道。”

而秦晖认为,宪政政府与非宪政政府最大的区别在于,民众对前者更多的是问责,而对非宪政政府更多的则是感恩。并以2010年凡纳比台风为例,指当时台风在台湾造成了2人死亡,台湾社会一片骂声,指责政府救灾不力,大陆媒体也有报道。而后,该台风在大陆一省造成了170人死亡,但媒体报道的风向却截然相反。

秦晖谈宪政(扬帆摄)
秦晖谈宪政(扬帆摄) (Photo: RFA)

他说:“不是说我们中国的政府不提供公共服务,我这里讲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非宪政政府,它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种皇恩,也就是说它提供了你要感谢,它不提供你也不能追问,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我们中国从来一有灾难,我们就听到大家感恩戴德,说政府做得多好多好,但是你在国外任何地方都听不到的,你听到的只有埋怨,说政府没有做什么。”

秦晖表示,民众对政府的问责是推动宪政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财政公开及预算透明则是民主的第一步。

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则认为中国政府在政治治理上越来越追求终极效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公平公正。

“这个不公正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也不是按照香港的标准,而是在具体的做法和操作上越来越违反中国共产党自己定下的宪法和党章,这才是中国社会过去25年来,在我看来最最值得担忧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扬帆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