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向中国北大未名、清华水木清华和南大小百合等高校的论坛, 即所谓的BBS,红红火火,成为以大学生为主全社会都可参与的“精神家园。然而,今天的中国高校论坛沦落到充其量只是个“莫谈国事”的工具,成为只供学生搜索所谓非敏感信息的窗口。
美国中文政论杂志《北京之春》主编胡平表示,中国高校论坛发展到今天面临困境,像社会性网络服务, 即SNS出现和“脸书”(FACEBOOK)等互联网信息互动技术的发展对其冲击虽然有关系, 但更主要的还是中国“多年以来持续实行的言论治罪”使学生不敢发言:
“那么它造成的恐惧还在进一步地蔓延,包括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尽管他们因为发表文字而直接遭到政治迫害去坐牢的人似乎还不多。但是这里更多的原因就是大家就是望而生畏,他就退而却步,他自己不去了嘛。本来年青的大学生应该是对社会问题、对政治最关心的,应该是最勇于发言的,而事实上过去那段时间,像北大清华他们这些学校的BBS也是非常热闹,很受欢迎的地方。”
《东莞时报》星期一刊登一篇题为“高校论坛发展16年面临困境”学生不敢发言“的文章指出,2005年中国教育部要求对全国对高校论坛进行大面积清理,实行实名制管理, 拒绝校外人员访问;在论坛上的言论稍有被认为 “敏感”的成份时,发表这些言论的大学生重则有可能被校方找去“谈话”, 轻则有可能被“禁言”一段时日。美国长期观察中国问题人士, 原上海“世界经济导报》编辑张伟国为此表示,虽然 BBS论坛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即使在海外也已不是主流,但在中国被冷落却有政府严格管制的结果:
“尤其是它十六年变迁的过程,可以讲也是中国网络发展遭受政府控制而面临挫折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哪一个信息交流的工具。在中国只要它是货真价实地产生了精神碰撞、产生了思想火花,那马上就面临着被扼杀的命 运,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张伟国同时认为,中国高校论坛被并不能扼杀大学生发表所谓敏感言论的空间:
“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包括中国这些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他们‘翻墙’有术。在IT领域里面滚打以后,也练就了一身绝技。可以找到别的一些途径施展他们的一些抱负或者是发泄他们心中的一些快乐。可能走出另外一片天地。等到这片天地成熟的时候呢,当局管制的那些一套东西它又移施过来了。马上又开始对新的发明、新的阵地再进行管制。整个一个过程就是这样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断地突破它,它不断地再又来管制你,再突破它,再管制你。直到它管制系统崩溃为止。”
中国高校论坛失去往日“旺盛的生命力”,借用《东莞时报》文章中采访的一位高校论坛站长的话说,高校论坛已是 “IT行业的‘夕阳产业’”。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