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西调”工程引争议 专家强调独立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为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紧张问题,正在实施耗资巨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如今,又有人建议实施“海水西调”工程,要将渤海之水引入内蒙新疆的沙漠戈壁,以解决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引发争议。专家强调,“海水西调”工程在上马之前一定要进行独立的可行性研究。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采访报道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报道说,11月5号,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召开了“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为推动建议中的“海水西调”工程出谋划策。但在许多人看来,把渤海的海水引入内陆内蒙新疆沙漠地区的想法荒诞不经。那么,“海水西调”到底是痴人说梦还是锦囊妙计? 为本次峰会做总结演讲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张宝印表示,“海水西调”绝不是无稽之谈。在“海水西调”的设想中,受到质疑最多的是引入海水是否会影响内陆的土壤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影响。张宝印表示,“海水西调”绝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后果。渤海湾的海水与太平洋相连,一般自净周期为5年,将渤海湾的海水引入内陆,能够将海水净化周期人为缩短,促进渤海湾地区环境变化,甚至能够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美国华盛顿的环保组织中国绿色基金会负责人何平说,中国当局在“海水西调”工程上马之前一定要进行多方面的独立科学论证:

“因为这海水那么远弄过去的话,能不能真正对当地的农业、生态有些变化,因为海水它是咸的,会不会引起土壤退化。也许不可以直接运用,可能需要一些处理。另外通过蒸发来增加潮气,这个也要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支持。这种效果会多大,可以做一些模型出来,通过潮气增加增多这个地区的降雨量。这些都是蛮细致的论证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胡星斗教授认为,“海水西调”解决这个西北的干旱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海水西调,该不该西调?我不是科学家,我也很难做出结论。从目前来看,也许西调是可行的。它通过玻璃管,然后,海水经过初步淡化,然后输送到新疆或者是内蒙形成一个大盐湖。通过一个大的咸水湖来蒸发水蒸气,然后增加当地的下雨量。下下来的雨结果就成了淡水。通过这样的办法也许具有科学的道理。但是,它会造成那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生态方面的不可逆的影响?我认为是需要独立的科学家来进行论证。”

目前,中国的专家已初步确定, 中国的海水西调工程得基本构想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的高度,运送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在新疆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进入艾比湖,中支进入吐鲁番、哈密盆地,南支进入罗布泊盆地。西调海水在沙漠地区形成“人造海”和大片湿地;靠自然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当地的降雨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水的大循环。就此,胡星斗教授认为,中国的海水西调工程应该考虑土地盐碱化,调水过程中的蒸发和工程资金等重大问题:

“我们大量的工程上马很多都是没有经过缜密的可行性研究的。包括我们在汶川地震的那个地方,也就是龙门山地震带上,我们建了几十座水库,包括紫金库水库都是建在地震带上。包括我们的三门峡水库在50年代上马的时候,也是没经过像样的可行性研究。反对上马三门峡工程的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还被批倒批臭。”

有中国媒体就此也刊登了一些中国网民的意见:有人质疑,如果海水淡化真的经济效益高,为什么北京天津地区不就近淡化渤海海水,反而要调长江的水?如果玻璃钢管因地震或产品质量问题而破裂,其后果会怎样?此外,工程可能引发的强拆、贪污工程款等问题如何解决等。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