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腾讯新闻网报道,杭州中心城区的上塘街道近年来出现“一大批民工作家”。这个街道的民工社区所成立的“浙江民工文学创作基地”已经拥有140余名会员。这些建筑工、装卸工、送水工、家政服务人员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着他们自己的生活。
杭州作家昝爱宗在接受电话采访时,饶有兴致地谈到他所了解的民工作家群。昝爱宗说,民工作家群的形成,得力于街道工厂和地方文学刊物的扶植:
“我也参加过《西湖杂志》组织的作者、读者见面会,也有外地来打工的诗人。他们自称流浪诗人,因为他们现在在杭州,过几年又到北京、上海去了。所以他们只要是哪里能生活,他们都愿意结交这方面的朋友。街道、工厂会组织一些文学青年搞一些小的社团。还有文学杂志,比如浙江有两个文学杂志,一个叫《江南》,是作家协会办的,还一个是《西湖》,也是由作家协会办的。一个是由省作协办的,一个是由杭州市作协办的。他们这些杂志有时每年召开一些读者、作者见面会,请一些作家,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作家、诗人参加活动,给他们赠送一些杂志或请他们来发表一些看法。这种活动一般比较吸引外来务工的文学青年。如果没有官方的组织来肯定他们,他们就心里面感到没人关怀,所以文学刊物就注重这方面。当然有些工厂可以组织,因为有些工厂的领导如果是诗人、作家的话,他会有意的培养外来青年的文学团体来组织各种活动。”
昝爱宗说,诗人和作家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这对民工作家是一个激励:
“因为在中国人社会民工群体里,诗人还是比较自豪的,因为在底层里确实有文化的还不太多,真正能写诗的、能出书的还是比较少的,还是比较受人尊重的。好多民间的诗人他们还是比较自豪的,能被别人称为诗人,他自己也很勤奋的。”
但是,这位作家说,环境的狭窄限制了民工作家的想象力,许多民工作家的文学素养也还有待提高。但是他相信,深厚的积淀和对文学的执着终会产生有影响力的民工作家:
“总体感觉就是他们的环境受到限制,他们的想象力还不够发达,因为我跟媒体的朋友交流,他们说有些稿子确实很难发出来。这些民工诗人的专门培训、学习很少,好多上了初中就出来了,一般的高中都不上,因为高中花很多钱。这些人在熟练、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实践到一点程度,只要他爱好文学,我想也会出来一些真正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
腾讯网的报道说,浙江民工作家西芒的文学创作事迹曾“被《人民日报》点评”。但是,昝爱宗说,民工作家的创作总的来说还没有得到主流批评界的关注:
“官方的作家协会、宣传部控制一些文学刊物。这些刊物基本上是被名家占据的,作为不知名的作家、诗人很难在上面占一席之地。要想让批评家关注,肯定要在官方媒体能给他表现出来。比如中国几个著名的文学刊物,《当代》、《收获》、《花城》这些文学刊物如果能登一些纯粹的处女作,就是刚刚第一次发表作品的作家,然后由杂志社组织批评,我想这样可能给他们一定的机会。如果是靠自发的,比如由作者自己来写稿找人来评论,可能很少有评论,也不会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所以现在我想最好还是文学刊物还是要开放,国家对文学刊物不要管制,比如一个省有一份或两份,只要是一个民间社团,只要是有一个文学圈,他们都可以有自己的评论家、鉴赏家,这样会形成一个文学创作的一个氛围,大家互相提高、互相促进。”
昝爱宗说,官方对民工作家没有什么戒心,因为他们迄今没有触及敏感题材。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