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说,中国人的生活远远超出其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原因是,中国人正在经历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给本来已经脆弱的环境造成了更大压力。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家徐滇庆大致同意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观察,不过他表示,城市化和环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环保至关重要,城市化进程也要加快。 他说,中国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有的东西还是要以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老百姓来更多地参与并且选择。现在有一些环保组织提出来的建议,它们完全是搞计划经济,它们认为政府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政府可以去干预经济的发展。”
徐教授说,中国的环保问题很严峻,中国必须加强环境治理:
“要好好治理,千万不要继续污染环境,那这个将来成本会很高。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和谐的、持续性的发展方式,特别是要保护自己的资源,不要把很好的太湖、滇池呀弄成现在这副样子。我们要普及宣传,一定不要污染环境。现在我们到国内去看一下,昆明的滇池、江苏的太湖污染情况都相当严重。中国政府也是花了很多力气。为了治理太湖关掉了很多加工厂。因为原来沿着太湖周边有很多小的造纸厂、小的化肥厂。那么只有出来治理呢就不允许这些造纸厂、小化肥厂来生产,现在还在很艰苦地治理。”
英国工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刚博士表示,中国能耗过高、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过大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最主要的是它作为全球工厂的这个作用。为了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制造产品所产生出来的能源消耗跟这个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干事长里普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表明,中国对生态的利用大约超出地球承受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对此,吴克刚博士表示, 对这个数据要进行具体分析:
“从能源的消耗来讲,你能源本身的供应是在全世界范围。它超过它本身的供应能力,这是肯定的。中国现在靠进口石油来维持生产。你如果是从中国本身的资源对中国现在人口生活的承受能力来讲,这种论题早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来。还记得90年代初期,还是80年代就有一本书《谁来喂中国?》,说中国的粮食会在2000就没办法支撑它的人口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20、30年后中国现在的经济还发展得很好。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蛮好。这种命题我知道在科学界上来讲,现在没有一家是大家可以同意的计算方法。”
吴博士表示,中国在能源结构的改善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努力:
“据我所了解,中国现在在能源结构上是在拼命地想办法改。核电站中国已经建了好几个。中国从80年代才开始在大亚湾建第一个核电站。到现在因为它这种核电站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前期投资比较多,所以它也不可能一下子起很多。但是现在好像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新的核电站都是在中国在建。这是第一;第二,中国现在对风能这一块儿发展得很快,最近,去年中国好像跟美国的一家风电公司建立一个世界最大的合资厂。现在新疆、还有沿海靠风能发电这一块儿中国发展得很快。新生能源中国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在大搞,将来可以用电动的汽车来代替用汽油的汽车,这个也是发展得很快。再有就是煤的问题,现在中国花了很多钱在搞煤的液化。”
徐滇庆教授说,中国环境问题很严重,但是人们不必过于悲观。他说,美国的匹茨堡上世纪一度被称为烟城(smog city),现在是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