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控烟条例实施已满一年,公共场所吸烟人数明显下降,但是办公室和餐馆仍是吸烟“重灾区” 。有分析指出,中国控烟应从源头上抓起,减少烟草产量,提高香烟价格,用经济杠杆促使戒烟。
中国官方新华社5月31号报道说,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2015年6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满一年。北京的控烟条例是全中国首个要求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烟的,也就是“凡是带顶的地方都不能吸烟”,可很多人却觉得,虽然舆论的宣传声势浩大,但自己身边的烟味依旧存在。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针对《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一周年的情况进行了暗访后发现,北京公共场所的无烟环境比过去好了很多,有82%的公共场所张贴了禁烟标志,95.33%的公共场所实现了无烟具摆放。但仍然有19.11%的公共场所发现有烟蒂,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站点,发现的烟蒂最多。餐馆仍然是吸烟重灾区,暗访者在19%的餐馆里都发现有人吸烟。对吸烟者进行劝阻的比例仅为16.28%。办公室禁烟因为没人监督,同事之间又不好意思劝阻、举报,控烟条例的效力大打折扣。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在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和一年前相比,济南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没有任何改变,
“餐馆里吸烟的人还是很多。中国人社交总是离不开烟酒。虽然明文规定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但是没人管。北京的情况比济南好,我注意到北,京机场候车厅无人吸烟,但济南还是老样子。”
中国官方每年在5月31号世界禁烟日也做些宣传,但是实际上当局对此根本不重视,孙文广教授说,
“这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官员吸烟的就很多。而且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吸烟,这样言传身教,就导致很多人吸烟。另外,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里到处是吸烟的镜头,好像不吸烟就不能拍电影电视了。”
报道说,北京《禁烟条例》实施一周年,控烟得到哪些改善呢?根据专业调查机构刚完成的北京市落实《条例》的效果评估:有84.2%的市民知道《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87.5%的被访者知道在公共场所吸烟会被罚款;98.5%的被访者听说过二手烟危害。据中国控烟协会对北京《禁烟条例》实施前后对比显示,北京公共场所吸烟人数从11.3%下降到3.8%。无烟环境做得好的是学校、星级宾馆、医院,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公共交通站。
在美国纽约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谢家叶表示,美国在减少吸烟人数上很有成效,第一是宣传吸烟有害作得较好,
“让民众认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危害。吸烟不仅对自己的身体不好,二手烟还影响到北人的健康。”
另外,美国各地禁烟的各种规定越来越严格,谢博士说,
“才开始时,餐馆、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禁烟,后来扩展到公园等户外场所也不能吸烟,现在很多地方烟民只能在自己家里吸烟,其他地方都禁烟。”
美国禁烟的最有效的一个办法是对烟草商增加各种重税,谢博士说,
“从源头上抓起,让烟草商无利可图,迫使他们转型,生产其他商品。而中国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廉价香烟很多。”
谢家叶博士建议,中国政府在销售上提高烟草的价格,这样青少年和收入较低的人群就买不起香烟,迫使他们戒烟。
记者高山(责编: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