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地近日被严重雾霾笼罩,空气污染进一步恶化。中科院发表的最新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大陆的空气污染已不限于“一城一池”,应当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有民间环保人士认为,中国大陆各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他们对治理污染欺上瞒下,所谓区域联防能否奏效,有待观察。
中国大陆的腾讯网日前报道,今天中国大陆的大气污染已经不是一个局部的、个别城市独立产生的问题。由于细颗粒物是长途传输,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问题。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和他的团队得到数据,北京PM2.5来源中,大约30%来自原始排放,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于区域之间的协同“贡献”。当偏东风或偏南风盛行时,只要河北起雾,便会随风向北京传送,与河北交界的通州、大兴是必经之路,成了最先被殃及的地方。而上海有20%的PM2.5来自外省。
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北京市2012-2013年度PM2.5来源综合解析结果》显示,在北京的空气污染源中,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8%至36%。在整体大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一座城市很难依靠独自的努力就能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所的梁必琪教授认为,中科院专家提出的思路很正确:
"一个地方的雾霾,污染源不仅仅限于本地的污染,因为周边地区的大日污染会随着风向飘到下风地区,因此,王跃思团队的报告提出应当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值得各级政府的重视。"
中科院专家的报告说,过去,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思路以属地管理为主流,忽略了空气的流动性和复合污染的复杂性,使区域内的统一规划没有落到实处。此外,能源消耗,特别是燃煤量没有进行区域内的统一考虑,或者说没有按照区域内的环境容量来协调确定燃煤量。跨区域的空气传输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行政区“各自为战”的防治模式,难以根本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中山大学的梁教授认为,中国大陆防治雾霾,过去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根本行不通。比如北京市为了减轻污染,将8大污染企业迁到河北等周边地区:
"广州等大城市也是采取同样的做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会有很好的作用,因为,周边的污染空气会流动到大城市的上空,并积累起来。"
报道说,去年6月,中国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的“国十条”,将“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为单独一条措施列出,已经明确了“区域联防联控”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地位。
江苏宜兴的环保人士吴立红就此表示,现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指令在地方上很难得到实施: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往往的中央政府的环保法规当作废纸一张,根本无视环保法规。”
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全国一盘棋,治理水污染也同样如此,上游的污染会影响下游,吴立红说,
ACT4“就拿我们太湖周边的化工厂污染来说,2007年太湖出现蓝藻后,我们这里的化工厂不仅没有关闭,只是把分厂迁到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上边来检查苏南工厂时,他们就关闭苏南的工厂,检查苏北工厂时,就关闭苏北的工厂,弄虚作假。”
吴立红认为,目前中国大陆治理污染不力,是因为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官商勾结,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
“上面环保部门来检查时,他们把污染的真实情况掩盖起来,自欺欺人。”
中国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区在治理大区污染上互相合作,民间环保人士吴立红认为,中国各地政府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消极抵制,继续保护本地污染企业,还有待观察。
记者高山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