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程度有所提高

0:00 / 0:00

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民间环保机构《中外对话》发表文章说,中国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程度有所提高。有中国环保人士就此指出,城市和企业的环保数据信息公开至关重要,可以方便社区民众监督和遏制当地污染,但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一点的认识仍嫌不够。

《中外对话》网站星期五发表文章说,近日在北京公布的最新“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PITI)指数评价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度平均得分由去年的28.5分提高至今年的44分。得分仍然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重点企业排放数据公开和环评信息公开做得不好。因为重点企业一般都是大企业,也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保护。

最新的这次评价涉及120个环保重点城市。北京位居第四,得分67,得分最高的是浙江省温州市69.3分。

文章说,2013年,一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社会公众监督提供了信息支持。陆续有地区开发了重点污染源自行监测信息发布平台,向公众公开重点污染源的实时排放数据。

北京的环保人士霍岱珊对本台记者说,城市和企业环保数据信息公开,可以方便公众的监督和参与,社区民众对当地污染企业的监督对遏制企业污染和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政府有关部门对民众的监督作用认识还不够。社区民众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污染企业,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健康,各级政府应该为民众监督建立更多的平台,包括公布公开企业的各种信息和污染数据。”

《中外对话》网站的文章说,温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林曙说,环保信息公开得益于温州市民的推动和参与。另外,温州民间环保组织多,号称“百团万人”,即100多个民间环保组织,1万多名环保志愿者。

温州的成功经验是,环保部门把所有的案件处罚都公开,让老百姓来监督污染企业到底有没有整改。

霍岱珊对此表示,他领导的民间环保组织经常到一些企业去调查污染数据,要求他们挂牌公示各种数据,以便民众监督:

“政府要求企业公示污染数据,他们必须向民众公布,我们就是要推动企业遵守政府的规定。”

江苏无锡的环保人士吴立红说,各地政府和污染企业公示环保信息的情况参差不齐,他所在的地方政府和太湖周边的化工企业往往隐瞒污染数据,导致太湖的水污染得不到任何好转:

“我们这里水土和空气污染严重,种出的庄稼吃了也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太湖周边的化工厂在2007年蓝藻事件之后,仍然继续污染湖水,有些企业搬迁到苏北,继续污染那里的水土,甚至将污水直排到大海。”

吴立红说,中国很多地方的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十分有限,内容也不完备。更令人担忧的是,污染企业即使出了环境事故,惩罚力度不够。一些污染企业导致周边水土污染,一些民众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受到各种刁难,

“我们这里的一家大型化工厂,搬迁到苏北的连云港后,出了环境事故,导致两人失去生命,结果花了一百五十万元,私下匆匆了结。”

吴立红说,虽然政府出台了新的环保法,但是这些法规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

“政府执法力度不够,对有些污染企业,你可以断水断电,迫使它关闭,但是政府没有这么做。”

中外对话(www.chinadialogue.net)是一个致力于环境问题的中英双语网站,总部位于伦敦,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

记者:高山 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