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在日内瓦发表报告称,全球每年有高达90%的电子垃圾被非法交易或倾销。中国大陆在这一污染坏境的电子垃圾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受电子垃圾之害。
海外环保网站《中外对话》日前发文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的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60%到90%的电子垃圾流向发展中国家。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地下走私渠道非法交易电子垃圾,从中牟取数十亿美元的暴利。这些行为违反了《巴塞尔公约》有关禁止欧盟和经合组织成员国向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出口危险废物的规定。
报告说,在中国大陆,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仍然是全球电子垃圾的主要目的地。去年,欧盟环境法实施与执行网络(IMPEL)执法行动项目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珠江三角洲的电子垃圾达到全球发展中国家电子垃圾总量的56%。与此同时,加纳、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等国家也逐渐沦为世界非法电子垃圾的回收站。
中国河南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周一晚间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的消费者制造越来越多的电子垃圾,同时,中国还从国外进口大量洋垃圾。他说,
“就是把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拆解,然后把铝、铜、铅分开、回收、进行冶炼。”
霍岱珊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小作坊,设备简陋条件恶劣,他们回收拆除废弃电子产品中的铜、铅、塑料和值钱的零部件,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危害作坊工人以及周边居民的健康。他说,
“电子垃圾不规范拆解应该取缔,要么这个企业升级规范起来,要么取缔。比如冶炼铅,空气中会弥漫含铅的蒸汽,升在一米多的位置,会造成儿童血铅超标。”
美国南卡州立大学教授谢田也表示,不符合环保要求私下拆解电子垃圾,会给工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于中国大陆的“环保法”徒有虚名,“劳工法”又不完善,此类问题难以引起当局的重视。他说,
“拆解电子垃圾是一部分,中国的拆船业,也存在同样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拆船的工人和拆解电子垃圾的工人一样,也会暴露在有害物质之下。这实际上和中国环保法实施有关,中国目前环境污染那么严重,但是环保法却很完善。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徒有法典,却没有实施。”
报告指出,中国大陆有13亿人口,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电子产品因大规模生产,价格低廉,产品寿命短,电子垃圾数量惊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移动通讯用户超过10亿,他们中很多人不断更新手机,产生电子垃圾。2006年,中国大陆大约产生170万吨电子垃圾,到2015年,预计将上升到540万吨。这意味着电子垃圾将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主要环境污染源,会有更多的电子垃圾被运往其它不发达的西非洲。
谢教授认为,一方面,中国大陆这些运往西非的电子垃圾会严重污染非洲的环境;另一方面,会有不法商贩利用电子垃圾以次充好,影响产品信誉。他说,
“比如有些旧的电子产品会运去重新利用,比如发达国家淘汰的电脑,运去那里会重新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警告说,全球数量激增的电子垃圾、城市垃圾、食品垃圾、废弃化学物和杀虫剂都会对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造成重大损害。垃圾出口国也会因垃圾转移,流失大量宝贵资源,如稀土、金属、铜、金等。在垃圾进口国,由于电子垃圾处理技术和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产生的污染物极易威胁当地人的健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敦促各国完善管控电子垃圾的相关立法,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同时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电子垃圾中有价金属和其它资源的回收率。
(记者:唐琪薇 编辑: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