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媒体公布7月份经济数据。其中标志制造业活动的关键指标出现大幅差距。中国统计局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出现低于预期的下滑;而财新公布的中国PMI数据则大幅上升。有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官方数据侧重大型国有企业数据,因而指标下滑。财新数据侧重私营企业,因而指数上升。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8月1号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当天公布,中国7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五个月来首次降至萎缩区域,为49.9,低于6月份的50,也低于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财新发布的7月中国制造业PMI则从6月份的48.6升至50.6,为17个月来首次升至50的荣枯分水岭上方。有经济学家称,中国官方PMI数据侧重于追踪大型国有企业的状况,而财新和研究公司IHS Markit Economics发布的PMI则侧重追踪小规模私营企业的状况。这两项数据表现不一凸现出中国经济现状混沌不明。相比官方数据,许多经济学家更倾向于信赖私营部门数据,担心官方数据可能会粉饰经济图景。但周一的结果却反映出私营部门的数据更为乐观。
如何看待中国大陆这两个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出现的差异?英国商会首席经济分析师吴克刚认为:
“对这一个月的数据,我们只能加以参考,并不能以此判断中国经济今后的走向。就中国官方的数据和财新的数据出现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官方的PMI数据关注的是大型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很多在减少产能。”
中国的大型国有钢铁、煤矿和水泥等企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吴克刚说,
“中国政府正在调整工业结构,停止给一些国有僵尸企业输血,逼迫他们整顿和转行,因此官方的PMI7月份数据就出现低迷。”
而中国的民营小企业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吴克刚说,
“中国私营中小企业本来就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他们今年7月份的制造业数据出现强劲反弹,这说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出现生机。”
报道说,中国官方PMI数据侧重的大型国有企业料将受益于当前政府扩大支出和货币政策宽松的环境,因为这些企业可以优先获得政府资金和项目。而财新数据侧重的私营企业料将在政府引导经济增长时期因遭遇挤出效应而面临更大的困难。
吴克刚指出,今年中国经济确实处于一个痛苦的转型期,
“减少产能的同时,又要保持经济不要硬着陆。中国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中国经济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比如提高生产效益。”
报道说,有经济学家表示,尽管中国官方周一公布的PMI数据显示短期稳定的迹象,但包括产能过剩和过度依赖政府支出等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吴克刚则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供应侧改革也是经济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比如医疗、养老服务等服务领域都大有潜力,应该吸引私营资金和外国投资者,这将是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发展亮点。”
(记者:高山 责编: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