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日前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状况日趋严重。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富被顶端1%的家庭占有,而社会底层25%的家庭却仅拥有社会财富总量的1%左右。有学者呼吁,中国政府应立即实施公开透明的财政机制,开启有效的制度改革。
这份《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以中国大陆25个省市160个区县的14960个家庭作为基线样本,涵盖了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性别差距以及城乡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
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日趋严重。近30年来,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80年代初的0.3左右,已上升到目前的0.45以上。而根据北大“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2的资料估算,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2012年就已达到约0.49,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从1995年的0.45扩大到2012年的0.73,财产不平等的程度日趋严重。顶端1%的家庭占有了社会财富的约三分之一,而底层25%的家庭却只拥有1%左右。
这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首次以社会深度调研的方式,呈现当前社会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
在武汉的中国民间权益组织“民生观察工作室”负责人刘飞跃认为,北大最新的民生报告凸显当前中国权贵阶层独占“经济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现实:
“北京大学的这份报告应该是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很典型地就能够说明,所谓的改革红利没有做到相对公平的分配,绝大部分的红利尤其是被权贵阶层和与他们想勾结的商人占去了。还是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政治体制、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这才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
长期关注中国民生状况的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则认为,中国经历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日趋加剧,这一状况反映出官方现行的调节政策明显失衡:
“在过去三十年,经济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非常少的人占有大量财富,而大量的低收入家庭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我觉得很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所谓的二次分配没有起到贫富调节的作用。”
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还指出,目前中国除了收入和财产上的不平等外,不同人群在教育机会、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以教育为例,涉及城乡、地域以及性别等不平等差距尤其在公共教育服务领域更加突出。报告显示,中国6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教育不平等程度最低,但此后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80年代出生的人群其教育不平等程度达到历史最高。以户口、父母教育水平、党员身份、出生所在省份等先天条件获得的优先教育资源的比例,在过去三十年远比通过个体努力寻求正常受教育的机会要高。
在医疗保障方面,官方本应起到减小收入差距作用的社保体系反而在发挥着逆向调节的负面作用。报告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中,健康状况差的个体往往更缺乏医疗保障资源,而高收入人群却享有更多医疗补贴。不成比例的补贴机制大多给了富裕人群而不是穷人。
在性别方面,中国的女性受教育水平更低,工作和收入也更差。女性相应的健康水平不但比男性要差,也更容易出现抑郁倾向,自报慢性病的比例也更高。目前,中国女性拥有医疗保险的比例远低于男性,看病时女性需要负担比男性更高的医疗费用。
报告还指出,中国城乡居民目前存在巨大的健康和医疗不平等状况。落后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导致农村居民的抑郁水平更高。虽然农村居民的农合医保覆盖率高于城市,但这一机制的保障力度明显不足,农村居民在看病时需要自付的医药费用远高于城市居民。
刘开明就此表示,中国贫富差距严重不公的状况必须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公共财政支出需要增加透明性之外,政府也应着重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缓解广大低收入家庭的生存负担:
“我们能做到的一个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加政府公共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目前,大多数城乡居民是靠自己承担医疗费用。比如说,建立一个辅助中低收入阶层的医疗保障体系;第二个就是教育,现在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免费的,但在幼儿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是不免费的,大学教育更不免费;目前有近三亿人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能否为他们提供廉价的住房?所以,如果医疗、教育和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就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
“民生观察工作室”负责人刘飞跃则认为,能否解决中国社会的不公平机制仍有赖于改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回避政治体制改革,只会导致目前的民生困境日趋严重:
“这就是目前落后、保守的政治体制,北京大学的报告正是这个体制的反映。虽然(北京大学)研究这个事情,但又回避、不敢谈、忌讳这个事情。只改经济不改政治这种裹脚改革,做不到社会公平。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并不复杂,只是当局不愿面对。”
北京大学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也指出,中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无论从社会结构、社会阶层,还是跨城乡、跨地区的视角去度量,都显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亟需得到有效解决,否则很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进而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瓶颈。
记者:何平/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