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0号发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工作的一个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但也不能忽视需求管理。
《人民日报》10号发表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讲话。这本是他今年1月对省部级主要干部的一个讲话。 《人民日报》说,这是习近平有关中国经济最详尽的阐释。
在《人民日报》发表习近平讲话一天前,该报发表了对“未具名的权威人士”的专访。从“专访”和“讲话”来看,中国领导层有关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似有某种变化,是对原先强调的扩充内需政策的并不十分明显的偏离。不过,习近平也说,中国不能完全忽视“需求管理”。
美国托莱多大学荣誉教授冉伯恭表示,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凸显出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悖论:现在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如产能过剩-- 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成功造成的。他指出,习近平和李克强对中国经济问题看得清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谨慎小心后面,有其可以理解的顾虑:
"中国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和李克强,对于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都知道、都清楚…… 习近平、李克强都认为开放有必要,但是他们又不敢(进一步)开放。为什么?就是怕把过去的体制打乱以后,效果不可预测。所以非常谨慎、非常小心。"
英国工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刚博士表示,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体的两面。他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之一-- "补短板"-- 谈了自己的理解:
“中国的短板很明显:很多制造业不是世界最高技术水平。中国的制造业占有全世界最大的产能、门类。产品类最齐全,供应链最齐备,产品却不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品牌不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管理也不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在服务业方面)医保、医疗、养老、教育培训— 这些都是经济结构里面的一些短板。
习近平在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时候,指出这一改革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思路。吴克刚博士说,中西方供给侧的大环境的确有区别。他还说,中国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很吃重,会加强改革:
“国企改革会是今年、明年、后年这几年的一个主题 …… 中国政府推动产业改革、市场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力度、空间、余地比较大。”
11号的《南华早报》说,《人民日报》10号发表的习近平讲话,揭示了他在中国经济工作上的立场。习近平与西方风格的供给侧经济学保持着距离。
(记者:杨家岱 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