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周五在记者会上表示“三公经费”大概400多亿,说3000亿是胡扯,引发民众争议。有评论认为,三公经费的统计概念并不明确,官方也未能做到对数据公开透明,这或许是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
中国全国“两会”周五继续召开。当天小组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此外,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分别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及“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答记者问。
上午的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三公经费削减的钱去了哪里?是否应公开接受人民监督?对此,楼继伟并未正面回答,只是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清楚,细节不在汇总范围。又指关于中央财政三公经费,去年中央的是71亿多,比前年减少了8亿,今年预算按照不多于去年来安排的。中央财政2万多亿支出,地方财政15万亿支出,按这个倍数来计算,全国的三公经费大概是400多亿。有人说是3000亿,那是胡扯。
一句“3000亿三公经费是胡扯”的言论迅速引发民众热议。微博认证为“湖北省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的网民“布衣参赞”在微博上写道:数据不一样很正常。每年差不多有一小半“三公经费”不在预算内,而预算外循环的“三公经费”连人大都很难监督,花了多少钱基本是笔“糊涂账”。网民“秦汉晋隋唐宋明”则说:好一个糊涂的财政部长,财目不清不说,算账居然是靠估计甚至靠假设,自己如此昏聩无能还要指责别人胡扯,不觉得自己太无耻吗?还有不少人呼吁各地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详情。
北京经济学家赵晓周五向本台表示,财政部长对于三公经费的估算与民间统计的差距可能在于双方计算的口径不一致。
“什么叫三公经费,怎么来算?社会上的猜测把三公经费的口径划得大一点,就会高出许多。如果把口径算得小一点,就会少很多。这里面是不是大家的概念、包括计算的口径是完全一致的?他(楼继伟)显然也不掌握全部的数据,只有中央的,另外中央的数据用的怎么样的概念?和社会上大家讨论的口径是不是一致的?不像GDP,由哪几个构成的,大多数的统计数据还是比较清楚的,三公经费不是一个规范的财政术语,所以不是特别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
三公经费的通常意义是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而民间对于三公经费过高早有诟病。
浙江律师袁裕来周五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民众的不满来源于三公经费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而这也说明政府部门并不乐于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三公经费是抓得最严格的一个东西,老百姓呼声一直是最高的。我觉得最起码财长有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你用于哪个项目的,应该要非常清楚,一本账。但财长讲得很模糊。现在我们不单是三公经费,有些大学生去申请某个局长、主任公开工资都是进行保密的。实际上这个资金不愿意公开,你这个政府不太情愿接受纳税人的监督,我觉得主要是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吧。”
此次财政部长的记者会上引发民众争议的内容还有不少。有记者提问去年中国连续3次上涨燃油税,是否意味着在实行税收法定之前,财政部可以随意增加或提高税率。楼继伟否认了有关说法,称有关政策是由财政部与税务总局共同研究,征求了各方意见最后报国务院批准同意之后才出台的。
而在个人所得税征收的问题上,楼继伟称简单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不公平,最根本的是改税制。
有网民嘲讽道:加燃油税的时候拍拍屁股就决定了,降个税的时候却在这假装玩公平?
特约记者:扬帆 责编:胡汉强/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