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6月18日在华盛顿宣布,南海、网络安全和人权等将成为下周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三大主题。有评论认为,美、中关系在未来,将转入更为公开的博弈阶段。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当天,以美国将不再使用“paper cover”(用纸张掩盖)两国分歧的措辞,表达即将于下周在华盛顿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方对南海局势、网络攻击以及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
在过去两周,美国联邦政府网络系统遭遇被指由中国黑客实施的“最严重”网络攻击后,拉塞尔在6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网络安全问题将贯穿与中方为期三天的对话议事日程。同时,美方还将着重就包括香港民主化进程、中国国内“极具争议的”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规、以及当局对媒体和公民社会的压制表达关注。
美国官方有关新一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表述,显然与往年更多围绕货币政策和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相比,更直接触及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华盛顿智库机构“加图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认为,美、中对话议题发生转变的原因,与中国近年的政策方向有关:
“中美对话,中方一直把它作为一个脸上贴金的事来做。实际上,那时美国对中国是采取鼓励的态度。但尤其是这两年习近平上台后,势头越来越强劲。美国就觉得有些问题过去是避讳的,现在没必要再遮掩了。”
夏业良指出,美、中两国早前的对话机制还更多是基于经济技术层面,在尽量维持沟通的前提下寻求共识。但习近平两年来的施政方向,特别是在南海和国内人权问题上,已清晰描绘出了与美国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中的对立。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则认为,美、中关系目前显然已超越了简单基于经济发展的表层交流:
“其实美国对中国政体和政策发生的转变都非常警觉。中国国内目前进行大量反宪政、反普世价值,同时进行了大量的逮捕。习近平还与普京战略结盟,形成对全球民主化抗衡趋势。所有这些,恐怕是让美国最担忧的。”
夏明教授认为,习近平政权目前不但与江泽民时期,试图保持与美国发生战略合作的理念不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抛弃了邓小平希望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进入国际领域的路径。南海冲突以及中国人权状况的恶化,均显示出目前习近平政权的不确定性。
夏教授认为,即将举行的两国高层对话中,美方的意图很可能并不只局限于对南海局势或人权问题的关注,而是希望厘清习近平政权长远的施政目标,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影响。
新一轮美、中对话中,目前的南海问题是否会最终导致两国关系发生对峙,尤为令人关注。
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在星期三的新闻会上特别强调,南中国海发生的主权争议,在过去,虽不是美、中关系间最根本的矛盾,美国也坚持避免因此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发生军事冲突等立场。但目前,涉及国际水域的航海及飞行自由原则正受到威胁,而对相关领海主权的主张必须遵循国际法的范畴。
夏明教授认为,美国目前仍未摆脱早期绥靖式的对华政策,但随着新一届大选的临近,这一趋势将发生转变:
“尤其这次美国总统大选,我相信会重新界定美中关系的根本定位。现在美国从企业界到民间,对中国都有重新反思的历史关头。一方面,美、中对抗会增加;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来说,如果面临与美国为敌的国际环境,它的困难会更为增加。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危险的。”
美国加图研究所研究员夏业良则认为,美、中间相互对峙性的关系,有可能在未来的5到10年间,转入公开化:
“因为现在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这种妥协、绥靖政策难以持续下去。美国内部不同派别间,现在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对华政策不令人满意。长期来看是公开对峙的格局,但不排除在有些时段,当中方作出姿态的时候,美方也会以比较和缓的态度做些有利于双方经济或其他方面发展的事情。但我预计在今后,如果中共集权统治不改变的话,这种对峙会更加显性化。”
“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长期被外界视为涉及两国关系中,包括军事、经济等最全面也是最为高级别的沟通项目之一。预计,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和副总理汪洋将领衔代表中方,出席下周的会晤。
路透社的报道指出,中国日前明确表示,希望在对话中避免与美方发生公开性的言语争执,以此为习近平的九月份访美制造“良好”气氛。
记者:何平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