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全方位竞争 新冷战与脱钩成关键词

0:00 / 0:00

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USCC)6月24日召开听证会,多位作证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认为,美中竞争归根结底是双方全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争。美中“新冷战”和当年的美苏冷战有何不同,美国又该如何强化过去引领中国走向开放的影响力?

“脱钩”与“新冷战”,这两个关键词在这场线上视频听证会上频频出现。和当年的苏联不同,中国这些年来深入参与全球化,经济体量与实力也较当时的苏联强大。从经济、科技、政治外交到军事,美中全方位、多战线的竞争态势,这几年更白热化与台面化。

曾任《华盛顿邮报》驻北京分社社长的潘文(John Pomfret),是1980年代美国第一批到中国学习的交换生。他亲眼目睹中国从韬光养晦、到满世界宣传“中国方案”优越性的转变。他认为,美中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斗争,从1989年就已开始。

“中国学者总爱指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待中国的态度是'冷战思维'。然而,早在美国这些年来越来越担忧北京挑战之前,是中国政府自己的作为,开启和美国的'新冷战'。有些人会说,2012年(习近平就任中共总书记)是转折点,也有人认为,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触发中国的野心。但我个人认为,1989年的天安门大屠杀与镇压,才是关键拐点。”潘文说。

他形容,当年赵紫阳失势,凸显中国共产党内反西方与反自由主义的强大力量,击垮了较为开明改革的一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针对所谓的“西方价值观”,挑明要求中国学术界“七不讲”,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对内与对外的斗争,核心思想多年来并没有改变。

看美中媒体战 美记者建议思考对等互惠政策

1989年时,潘文还是美联社驻中国记者。北京官方当时认定他报导天安门事件扭曲事实,而遭驱逐出境。可以说他是美中媒体战交锋最早的一批“前浪受害者”。

他在听证会上建议国会,在两国媒体交流上,应考虑采取“对等互惠”的策略。

潘文认为, 如果中国不再允许美国记者在中国采访报道,美国政府须考虑要求所有中国的驻美记者离开; 如果中国继续建筑防火墙、封锁美国媒体网站,美国应认真考虑关闭中国政府资助的媒体在美国的营运。

中国把握机遇调整产业政策 美国主动让贤?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专研中国经济问题的教授诺顿(Barry Naughton)则指出,从产业政策的制定脉络来看,他认为,在2005年以前,中国每一次的五年计划事实上都失败了;但关键转折点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搭全球化便车累积财富,等到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看到了战略机遇。

诺顿说,“2010年,中国开始有策略地针对特定新兴产业制定政策与计划。我会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真正有意义的产业政策,从太阳能、电动车,到生物医药。”

但他认为,中国倾举国之力引起的反效果一一浮现,世界也开始警醒。另一方面,是美国自己的作法,放弃了在国际经济体系里主导多年的地位,并不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或政策多有成效。

他提醒,美国在自身包括投资创新与重塑世界经济整合秩序上,必须要珍视国际规则。他更以没有美国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仍旧完成谈判并签署生效为例指出,现有国际体系若有不完美可以改善,但“美国不能全面撤退”。

美中军力较量 学者忧两国互信薄弱深化误判

美国非营利组织海军分析中心(CNA)副总裁费克斯坦(David Finkelstein)则分析,北京现在认定,美国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崛起,也因此,中国军力现代化的目标,以美国为假想敌;另一方面,尽管美军实力仍远超越解放军,但中国这些年来对邻国的作法显示,中国并没有要和平崛起。

他担忧,两国越来越薄弱的互信,会导致误解误判。在军事竞争的过程中,最终可能导致在印太区域发生冲突。

除了在军事上、费克斯坦也认同,美国对中国需要一个稳定、有延续性且一致的战略,并与盟国合作。同时他说,“美国把传统盟邦的结盟与支持视为理所当然,这是有风险的。”

他还指出,军事实力来自强大的内政发展,美国要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另一方面,他认为,美国非常善于自我批评,却忽略自身的软实力有多强大,“我们很少看到中国驻各地大使馆外大排长龙,想争相拥有中国籍的情况。”

他说,美国需要团结与提升士气。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郑崇生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