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未就识别区达成共识 中国媒体淡化处理

美国副总统拜登周四结束北京之行前在早餐会上演讲,提及中国宣布建立东海识别区引发区域内强烈不安,又呼吁中国必须克制。而习近平在会谈中则重申了“原则立场”。双方在识别区这一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而中国媒体对此议题淡化处理。英国《金融时报》周四评论说习近平应三思,民族主义抱负和对历史屈辱耿耿于怀是人性的自然表露,但这场游戏风险太大。

美国副总统拜登周三抵达北京后,外界普遍关注中美两国就防空识别区这一议题的讨论。当天,拜登与习近平进行了大约五个小时的会谈,期间,共进了晚餐,结束时已是晚上10点左右。

周四上午,拜登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进行了早餐会演讲,他表示,中国近期突然宣布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在该地区引发强烈不安。在与习近平主席的对话中,直接表达了美方的关注以及对中方的期望,并呼吁中国采取措施,减少发生突发冲突的可能和误判,中国也必须克制,避免紧张局势升温。拜登随后又会见了李克强,并在晚些时候启程前往韩国。

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周四答记者问时说,在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中方在会谈中重申了原则立场,强调中方此举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美方应采取客观、公允的态度予以尊重。

中国《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周四的社评称中美减少战略互疑是两国增加沟通效率的关键所在。但美方应当清楚,除了两国领导人的沟通,美方多释放中国社会能看得懂的善意信号也很重要。拜登此次中日行还是能让中国人看到一些美国方面的理性。美国人会发现,中国社会并未对美国的外交表现有太高期待。美国也不该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所谓“民族主义”。

对于美中双方的表态,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郑宇硕周四接受本台采访时认为:“从美国方面考虑,要是公开要求中国放弃防空识别区,中国是不会答应的,那就不必要提出。美国方面明白维持一个良好的美中关系是重要的,而且美国也期望继续有机会在中日关系之中担任一个调停的角色。中国方面的立场,在国内民族主义的压力下,在维护领导层的威权下,他是没有理由在美国的压力底下表示让步的,但是同样中国领导层也是非常重视和美国维持良好的关系,中国对美国私下提出的关注是应该有所回应的。”

海外媒体也纷纷进行了报道。美联社周四的报道指拜登与习近平曾经在会谈中两度提及并详尽讨论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问题,但结果未如拜登预期。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称拜登曾经在会谈中反对中方设立防空识别区,又希望中国不要增加新的防空识别区,但是习近平没有在会谈中作出任何承诺。美国《纽约时报》引述华府高级官员表示:习近平主席将副总统的建议纳入了考虑范围,这取决于中国,我们将在未来几天或几周看到事情如何发展。报道又指,习近平的反应说明中国和日本或许有能力管控目前的僵局,鉴于中国可能动用战斗机拦截在中国沿海地区飞行的日本客机,这一僵局或会严重升级。

英国《金融时报》周四发表评论文章,指如果发生全面冲突,中国将是输家。尽管中国经济已取得大幅增长,但它依然小于美国经济,更不用说美国和日本经济之和了。最重要的是,美国依然控制着海洋。如果发生全面冲突,美国可以切断世界与中国的贸易,也可以冻结中国相当大部分的流动海外资产。对世界来说,经济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后果给中国造成的破坏将大于美国及其盟友。民族主义抱负和对历史屈辱耿耿于怀是人性的自然表露。但这场游戏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为了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习近平应该三思──并适可而止。

不过,与外媒的集中关注相反,中国官方新华社周三深夜11点50分左右发布的新闻稿淡化了有关识别区的讨论,只在最后提了一句:习近平重申了中方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而《人民日报》海外版周四刊登题为《中美有比识别区更重要的事》的署名评论文章,称中美作为负有重要责任的大国,还有广泛的地区和全球稳定的合作需要深化,有远比识别区话题更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战略。实现世界格局转型期中美广泛协作,推动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大战略,是中美双方需共同肩负的重大使命。

对此,香港时事评论员潘小涛周四表示,中国的低调是在意料之中。

“这个肯定是拜登这次访华的一个冲突点。识别区没有多少个国家真正在意的时候,其实是中国自己的东西,所以对于北京来说,面子上面已经过不去。所以我觉得很好理解,对中国来说,拜登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好的东西。我觉得时机不对,提这个识别区我倒不觉得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第一,你有没有能力执行,第二就是在今天这种环境之下,提这种问题,我想会更加重邻国的猜忌。本来美国就是所谓重返亚太地区,特别是亚洲,北京在这个时候提这个问题,好像是要挑战美国。”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扬帆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