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学伴风波”引发专家关注中国高校在国际化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革建议。
所谓“学伴风波”,缘起于山东大学2016年首次实施的为外国留学生招本土学生成为其学习伴侣的“学伴项目”。由于招募条件在“主要目的”一栏中有“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一项,并在2018年发展为三人学伴小组,引发社会针对“1名男留学生对应3名女生学伴”现象的质疑,并进而质疑外国留学生在华特权。据此,山东大学7月12日发布说明,在道歉的同时否认3名女生学伴的事实。事件由此继续发酵,引发专家讨论中国高校教育在国际化方面的缺陷。
7月26日《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撰写的题为《如何让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留学生目的地》的文章。文章从学伴风波引入,全面论述中国高校在留学产业、管理模式、人才资本转化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文章引述国际教育协会数据,指出中国留学生比例是高校学生的0.6%,远远低于美国同比的5.3%。文章指出原因是中国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高校数量少、招生条件限制多,留学生费用定价不自主等。文章据此比较西方国家留学生教育制度,建议重视外国留学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以便为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文章进一步分析中国高校教育的内容认为,其“国际化程度较低,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不仅缺少国际化授课项目,而且忽视国际化教师团队的建立和意义。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籍教师占总数的50%以上,中国外籍教师则不到1%。作者主张大量开设以英文授课的教育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吸引而不是排斥以英语攻读中国学位的国际学生。
文章还对留学生管理模式提出创新建议,并指出,学伴计划并非中国高校首创,英美等留学大国均有此一项目,帮助外国学生迅速适应留学生活。文章建议借鉴英美国家相应的管理方式,既鼓励中外学生自主交流,同时避免“学伴”风波再次发生。
(记者:北明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