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中小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0:00 / 0:00

中国教育部等下发文件,要求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以消除轻视劳动、追求不劳而获的拜金主义观念。但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中国当局强调再次加强劳动教育,令人想到当年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改造的运动。

中国官方新华社8月3号报道说,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中国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此指出,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教育部等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美国纽约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谢家叶博士就此表示,目前在中国大陆,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拜金主义观念盛行,但是,当局要通过加强体力劳动来改变学生的这一观念是徒劳的。

“拜金主义和劳动观念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认为)增强劳动观念就能消除拜金主义是荒唐的。”

谢家叶博士认为,轻视劳动,不劳而获的拜金主义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越演愈烈,中小学生就生活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大染缸里。

“中国社会上很多人急功近利,钻法律上的漏洞,弄虚作假,制造假货,这无疑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成长,他们也同样变得急功近利。”

中国教育部的文件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认为,如果教育部所说的劳动是强制的体力劳动,这令他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官方开始的对知识分子的劳动改造运动。

“比如上世纪50年代对右派知识分子的劳动改造,超强的体力劳动让人们精疲力尽,哪还有什么思考的能力,一切就听党的话,成为驯服的工具。”

谢家叶博士表示,希望中国教育部的劳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也应该包括脑力劳动。目前中国社会上更需要脑力劳动的人才,而体力劳动将来可以用机器人代替。

“学生的劳动应该是广义上的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自愿地进行,而不应该是强制的体力劳动,比如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之类。”

美国中小学教育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方式可以给中国大陆一些启发,谢家叶博士说:“美国中学都规定学生必须有一些社会实践时间,比如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实践机会,很多实践是做自愿性的义工。如果你有做医生的打算,你可以到医院去作义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社会实践,而不是被强制去做体力劳动。”

(记者:高山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