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女权组织星期五发布一份报告,显示目前高校招生中性别限制及性别歧视等问题广泛存在,教育主管部门应为此承担主要责任。
中国民间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星期五在广州发布一份有关中国高校招生问题的调查报告。这份题为《2013年“211”工程学校招生性别歧视报告》指出,目前高校招生中的性别限制问题广泛存在,其中涉及国防、公安,体育、护理及地质采矿和航空航海等专业尤为突出。报告认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招生不公现象,教育主管部门有失察之责。
中国“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负责人吕频在报告发布当天,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妇女权利特别是歧视 ,在中国是一个影响非常广泛的问题。仅从教育歧视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变化、包括政府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只是还不够。这个报告是针对列入‘211工程’名单里的112所高校、也就是中国最重要高校,2013年本科招生性别限制情况。112所学校中有81所存在性别限制、74所属于性别歧视。”
吕频负责的“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是设在北京、倡导妇女权利及性别平等的一间民间机构。吕频指出,根据调查在总共112所中国“211”工程学校中,按照国家教育部划分的国家安全类、保护妇女类及特殊需求类等性别限制,目前至少有74所高校在2013年本科招生过程中性别限制问题属于歧视。
吕频表示,中国教育部理应承担纠正招生歧视的主要责任,而“全国妇联”等官方公益机构目前尚未就此作出表态:
“政策责任者是比较明确的,就是高校和教育部。因为教育部有规定,学校设置性别比例要经过教育部同意,教育部就是要为此负责。去年我们曾申请过信息公开,(教育部)当时的答复是有些是国家利益、有些是特殊需求、有些是出于对妇女的保护。今年政策有所变化,基本只保留军事、国防和公安类的专业,有一些专业分性别招生的建议已经取消了,但是我们觉得很不够。我还没有听过‘全国妇联’(就此)比较明确的态度。”
清华大学专注民间非政府组织研究的贾西津教授认为,中国官方机构相比于民间组织的活动缺乏实效,正显示当前公益倡导问题的现状:
“‘妇联’在计划体制之下,是党和政府去整合、连结社会群众的纽带,它的定位在现在的社会体制之下,本来就是比较尴尬的。这些‘人民团体’现在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什么样的功能?运作体制如何转型?实际上是没有探讨清楚的。这种情况下,由于公民的参与或草根NGO的发展,政府有可能做出更多积极的回应,而‘人民团体’象妇联这样的组织反而不知道自己应该是站在权利一方?还是跟随政府的政策?是这种‘人民团体’比较普遍的现象。”
今年1月,吕频获颁由网易女人频道与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主办的“2012年女性传媒大奖女性榜样奖”。在给吕频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2012年,吕频和她的女权主义同伴们发起了一系列女权行动,从‘占领男厕’、‘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到‘光头’抗议高校招生性别歧视,再到反家暴立法万人签名,吕频和她的同路者正创造历史。”
但吕频星期五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则强调,虽然争取男女平权具有深远的社会效应,但这方面的努力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