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宾雁时代》在美国出版

0:00 / 0:00

十二月七日,在纽约法拉盛举办的“纪念刘宾雁逝世八周年暨《刘宾雁时代》新书发布会”上,刘宾雁的友人了他作为“中国的良心”,其秉持的道德操守和人文关怀正是中國社會現在所缺失的。

《刘宾雁时代》这本书由明镜出版社出版,副标题是“鸦雀无声雁有声”。

为这本书写导读的作家郑义回忆,2005年在刘宾雁的告别仪式上,有人自发挂起横幅“中国的良心”,这个自然出现的称呼获得普遍认同。

“‘中国的良心’这个封号是中国民间自然的,不知道怎么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称呼。”

刘宾雁曾经是《人民日报》记者,由于做右派和下放劳动的经历,写出关注下层人民疾苦丶揭露官场腐败的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在文革过后人们开始追求解除思想禁锢的80年代引起轰动。刘宾雁与方励之丶王若望一起被邓小平点名要坚决处理,说他们“想改变共产党”。

“刘宾雁确实有些不合常情处。他既是集权专制不共戴天的死敌,却又总想在那场浩劫中挽救一些什么东西。他既对中共的残忍本性及僵硬体制有深刻认知,又对出现戈尔巴乔夫丶叶利钦式的人物满怀期待丶甚至幻想。”

郑义指出,刘宾雁对政治黑暗的反抗是基于道德良知。如今被中共恶斗文化沦丧了道德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良知和人性的善良。因此,刘宾雁的友人在酝酿设立“刘宾雁良心奖”。

刘宾雁流亡海外17年,2010年骨灰返回大陆,葬于北京。家人希望刻上的墓志铭却不被当局允许。如今,呈现在这本传记的封面上:长眠于此的这个中国人,曾做了他应该做的事,说了他应该说的话。

刘宾雁的孙子刘冬冬在爷爷去世后,才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他那么多年不能回国。

“做了该做的事,说了该说的话,这个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个社会上,有些事情需要提出来应该提出来。”

在耶鲁大学东亚系教书的作家苏炜指出,世界经典作家的作品最终是以德性为支撑的。苏炜毫不讳言,批评王蒙的《躲避崇高》,认为刘宾雁精神在於“人格大于政治,道德高于意识形态,百姓温饱大于个人得失”。苏炜指出,由于违背普世价值丶道德底线,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

“国未亡,人心都已经亡掉了,这种感觉。这个国家现在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人有安全感。最高的当官的没有安全感。最底的老百姓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他们每天吃的食物,都让他没有安全感。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个社会的底线丶伦理彻底被摧毁了。”

在美国访问的独立学者王康,回顾了他所观察到的刘宾雁如何真心为民生着想。

“宾雁那个家里边,人民日报小庄那个宿舍,隔三差五,只要他在,那些上访的无知无识的人员,也不知道怎么知道的刘宾雁在北京,就寻到家里来。我都碰见过7丶8次,都是穿的破破烂烂的,啰里啰唆的。宾雁是极其的耐烦。拿个小本本在那儿记。”

王康说,这样的小本本,刘宾雁有70多本。王康坦言,西方给中国的两个诺贝奖都给错了位。“聪明”的中国人到处都是,中国需要的是刘宾雁这样的“笨人”。在中国,“亡国”的概念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中国现在“仁义充塞,率兽食人”,面临的是“亡天下”的问题。

刘宾雁1988年在美国讲学,“六四”之后一直流亡海外,对于从中国来的人都要热心的问那里的人生活的怎样,但是,再也没有机会写出当年的报告文学了。如今35岁以下的年轻人也不再知道他的名字。

12月5号是刘宾雁逝世纪念日。曼德拉也在这个日子去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讲演中说,曼德拉已经不属于我们,他属于时代。《北京之春》主编胡平指出,理解刘宾雁需要认识那个时代。而刘宾雁也需要在中国那样一个环境,才能写出有分量的东西。

纪念会由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丶明镜出版社和《新史记》杂志联合主办。北明主持,参加活动的还有《纵览中国》主编陈奎德丶明镜集团创办人何频丶《新史记》杂志高伐林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军涛丶前中国社科院学者张博树丶《中国人权》吕京花丶作家记者曾慧燕等。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