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大学生:写作差无独立思考

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大学教授们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颇为不满,批评大学生的论文显示出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不善用规范语言等。这迫使中国一些大学不得不开办写作必修课程。

据《钱江晚报》报道,历经中小学12年语文教育的中国大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状况,近年来引起一些高校的关注。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清华大学前不久开设了一门本科生必修的“写作与沟通课”;浙江农林大学新开设的“大学写作”课程于10月29日正式开讲。

报道援引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彭庭松的话说,复旦和清华等高校的教授们认为,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写论文的训练,写论文时连摘要都写不好。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写学术论文时缺乏逻辑思维,写的论文往往没有条理,而且缺乏批判性思维,质疑观点的能力也较弱。

彭庭松分析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首先,中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并没有针对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其次,中国大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令人担忧,因为习惯于在网络上沟通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用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降;第三个原因是,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受到他们网络阅读方式的影响。挑选性的阅读方式使他们遇到较难的文章就退缩和绕开,而这种避开困难的习惯也体现在他们对待写学术论文的态度上。

旅美中国学者、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认为,中国大学生的论文缺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因为中国中小学里的教育是灌输性的,他们被告知需要听党的话、思维不许出格、知识靠死记硬背等:

“中国70年的党化教育和洗脑教育,使中国人只能接受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那一套教育。他们所受的教育一开始就有严重的缺陷,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怎么可能学到独立的思维能力呢? 再加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帝王思想和专制文化,跟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辨还是不一样。中国科学传统本来就不足,还唯权唯上,造成了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缺陷。”

在中文网络上搜寻有关中国大学生写论文能力欠缺这个题目就不难发现,中国媒体就此问题时常做报道。《光明日报》今年5月21日就清华大学开办“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报道也曾指出,清华大学之所以决定开办这个课程,是因为学生们的论文中“语病不断、缺乏逻辑、不会总结……大学生写作能力退化。”

报道援引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彭刚的话说,该校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领导者,而写作、沟通、表达能力正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彭刚介绍说,该校的“写作与沟通”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和说理写作。他们期望通过高挑战度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并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古懿,也同意中国大学生写作能力差的评判,并认为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中一点逻辑成分都没有。在中国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根本没有对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光明日报》的报道还举例说,美国哈佛大学的写作课程融合了学术、道德和社会问题;而耶鲁大学的则重视一手研究、文本细读和批判性思维;麻省理工学院的写作课程与人文研究融合在一起,是写作、阅读和研究的有机结合。

(记者:希望;责编:申铧)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