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煤《光明日报》9号的一篇文章称,中国当下的文艺患了软骨病,需要补充思想钙质。文章批评当下文坛上“浅薄的搞笑”与“庸俗不堪的感官刺激”,埋怨当下文艺缺乏灵气,缺乏人生感悟。
《光明日报》9号这篇文章不乏有价值的提法,但在表述上也许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一方面批评当代文艺作品难以产生回味和思考,另一方面又埋怨能引起社会轰动的作品不多。谁规定只有引起社会轰动的文艺作品才是好作品呢?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他那个时代引起过社会轰动吗,杜甫的诗歌在唐朝引起过社会轰动吗?他们的作品是不是好作品?
《光明日报》的文章之所以称中国文艺患了“软骨病”,是因为这些作品“给人一种软绵绵、轻飘飘的感觉”。令人困惑的是:难道只有给人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才算是好作品吗?李商隐的诗能给人这个感觉吗?《红楼梦》能给人这个感觉吗?
《光明日报》文章所说文学作品的“思想钙质”--找遍古今中外文学批评都找不到类似命题。中国的文学批评少说也有一千多年历史,直到近代才开始苛求作品的思想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共识。
不过,《光明日报》批评当下一些文艺作品“浅薄”“庸俗”。这批评是中肯的,许多人都有同感。不过也可以补充一句:不能要求所有的“搞笑”都那么深刻。有人批评赵本山庸俗、不深刻,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赵本山比当代多数文艺家都更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卑微与渺小。再说,多一个赵本山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有什么妨碍?故作深刻是讨厌的。
华人老作家董鼎山对于中国将思想作为文艺批评的主要尺度表示不以为然。
“他所谓文学的思想性,就是回到文艺‘为人民服务’这种思想……。所谓‘普罗文学’我是完全反对!什么‘普罗文学’!”
文学、文化学者谢选骏表示,《光明日报》的文章显然是当下意识形态收紧的一个表现。
“(要求文艺作‘思想进补’)是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紧缩的一环。”
《光明日报》批评当下的文艺作品“毫无灵气”。这是有价值的批评。不过,谢选骏说,只有当作家思想完全自由的时候,写出的作品才可能有灵气。
“灵性在思想自由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的。屈原的《楚辞》有灵性,因为他不想活了,就获得了一种自由……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所以才获得一种灵性。陶渊明也是,他不想做官了,做不了官了,无所谓了。”
谢选骏说,如果要求文艺必须有“正能量”,就是把文艺变成了歌功颂德的东西。
“毛泽东公开提出要歌德——歌德派。”
(记者:杨家岱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