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明长城面临消失

据《环球时报》和法新社等媒体报道,中国的明长城部分面临消失,原因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破坏等。

长城近三成已经消失——这早就成为尽人皆知的事了。

法新社和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和当下报道所称“面临消失”,主要是指明长城——14至17世纪修造的长约6千3百公里的明长城。报道说,明长城面临的风险,包括村民为了造房子偷盗长城的砖块。这使人想起中国“秀才遇到兵”的谚语:你对造房子的村民讲历史古迹或者文物的意义,他大概是听不明白的。长城所遭遇的其它破坏包括风雨的剥蚀,以及不利于长城保护的一些娱乐活动等。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林雨生说,长城对于中华民族具有 重要的象征意义;孟姜女的故事提醒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长城是古代人以血肉结撰而成的。

“长城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一个历史遗迹……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象征意义……建长城的时候非常残酷的,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很流行。”

一向关心中国文物保护的美国亚太法学研究所执行长孙远钊教授表示,长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长城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奇迹,呈现着中国工匠无与伦比的创意……(当然)也有人把长城视为锁国、固步自封的象征……你想到中国就想到万里长城,(就像)你想到巴黎就想到埃菲尔铁塔。”

孙教授表示,中国政府为保护长城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光有政府的努力还不够。全民保护意识也很重要。孙教授说,有游人在长城上题记,也有人在长城上烤肉——“这些事情极度不理想”。

“据我个人了解,中国官方(为保护长城)其实花了不少资金。慕田峪、八达岭和居庸关几个景点维持的还算不错……更重要的是全民的保护意识。不是说光靠政府的力量可以做得下来的。”

林雨生教授说,日本人对17世纪庭园建筑“桂离宫”的保护经验值得借鉴。

“桂离宫保护得非常非常好……(它)有一套办法、一套机制。一天只对不到两百人开放。”

(记者:杨家岱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