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电影票房超美国大片与“国产片保护月”

中共中央宣部部长刘奇葆日前表示,2013年中国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超过美国大片,中国电影要更有自信。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现象和中国每年的“国产片保护月”不无关系。由于没有影评人制度可以引导观众,大部分中国观众还停留在凑热闹看电影的阶段。

中国官方新华网日前报道,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表示,美国大片曾经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但近两年已显颓势。好莱坞为了讨好中国观众,放下身段,煞费苦心,邀请中国明星,融入中国元素,甚至推出中国特供版,以迎合中国市场。即便如此,国内观众对美国大片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江苏某网站编辑刘女士周五晚间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就单片来讲,美国大片的票房成绩在中国大陆还是没有敌手,比如不久前上映的《变形金刚4》,有望最终票房锁定在20亿元人民币,稳坐王者交椅。刘女士说,不过,近年来国产影片新生代导演拍摄的一些电影,比如《北京爱情故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等,让人耳目一新,的确让很多观众回到了电影院。她说,

“这一代80后导演和老一代比,无论是拍摄观念技巧都不一样了,现在拍片也越来越人性化,不象以前以意识形态来把人分类。”

报道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认为,中国大陆,中国国产电影票房超过美国大片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观众已不再满足于美国大片带来的感官刺激,期待看到更多不仅“养眼”而且“养心”、“养脑”的电影,更多深刻反映中华文化、真实反映中国现实的电影。

不过,北京电影学院崔子恩教授则认为,在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每年都有“国产片保护月”,即每年6月至8月的暑期档总会有一段时间屏蔽进口大片的引进和上映,这是美国大片票房受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影片排档也比较优先。所以中国电影市场还是计划经济气息比较强烈,不是观众需要给什么。某些影片票房好,是因为制片方或导演和政府关系好,可以排到好档期,在发行等方面比较顺利。美国影片当然不在优先范围之内。”

崔教授说,今年,这段时间最火爆的中国电影有肖央导演的《老男孩猛龙过江》、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还有韩寒导演的《后会有期》。由于中国没有影评人制度可以引导观众,目前在中国大热的电影往往是名人导演的电影。崔教授说,

“我有同事说现在不是拍电影出名,而是出名拍电影。中国曾经有影评人起到舆论作用,但是后来影评人不是被官方御用就是被摄制组御用,所以观众就不买账。还有中国缺少象美国‘芝加哥评论’等,在各个城市各种州都有的、在影评方面有权威的独立媒体。”

在颇受中国影迷欢迎的民间影评网站“豆瓣电影”上,本台记者发现, 《老男孩猛龙过江》 、《小时代》等电影的评分都非常低,而象刁一男导演的《白日焰火》、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等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影,“豆瓣电影”评分很高,但《白日焰火》票房平平,《天注定》则根本不能在中国院线上映。

崔教授表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国电影观众除了一些小众希望看到有思想和深度的独立电影,大部分观众还是停留在凑热闹看电影的阶段。而中国官方对电影的严格审查制度,以及对独立电影的一再打压,让一些拍独立电影的导演也开始向商业片靠拢。崔教授说,

“大家说‘小时代’的观众是‘脑残粉’,韩寒的观众是‘装B范’,中国观众现在就这两个主流。而独立电影几乎被冲毁。导演个人表达的愿望也被市场冲击得很厉害,有很多人开始拍商业主流电影。”

在中国大陆,影视作品的制作和播映需要政府许可,很多电影拍出后因不能通过审查而被禁演,进口电影业都经过官方审查,删节,特别是敏感的政治题很难通过审查。例如,今年5月著名导演张艺谋最新推出的有关中国文革的影片《归来》,被一些影评人士批评回避了原著《陆犯焉识》中描绘的残酷历史,拍成了一个爱情商业片。原著作者严歌苓上周参加香港书展时回应说,批评者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中国的审查制度使得影视人需要在狭窄的空间里去发挥创造力,绕过激流险滩。”可见中国大陆电影审查制度对导演和编剧的影响。

(记者: 唐琪薇 编辑: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