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名女大学生向教育部长邮寄面包和玫瑰

0:00 / 0:00

3月8号“国际妇女节”前夕,中国9名女大学生向教育部长邮寄代表生存权的面包和尊严的玫瑰,以及建议书,呼吁解决中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

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北京益仁平中心”发布消息称,3月7号,来自桂林、兰州、广州、郑州、昆明、深圳、南京、珠海9个城市的9名女大学生,给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寄去了一个礼品盒。其中有面包、玫瑰、教科书和《关于改善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现状的建议信》。

活动的联络人,现在广东的蓝女士星期五晚间向本台记者介绍说,1908年3月8号,15,000名妇女在美国纽约市游行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生存,玫瑰象征尊严。中国9城市女大学生此次致信教育部长,并寄去面包和玫瑰,是希望中国的性别平等环境可以从小抓起。

蓝女士认为,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尤其是语文、历史等课本中仍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女性很少,比如历史课本中只有慈禧、吕后、武则天之类的,近代史部分,虽然历史上有很多女革命家,但只提到了秋瑾,没有提她的理想,只说她是个革命者。语文书里,男性角色特别多,女性角色很少,而且女性角色出现的时候,只是家庭场景,照顾者的角色。其实我们知道,女性在理工科、工程领域,在战争年代,贡献都很多。但是我们不让中小学生知道这些信息,所以日后他们选专业、求职的时候都偏向于女性是辅助、服务的角色,男性是成功的、领导的角色。我们认为改变教科书中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有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建议信指出,目前中国中小学课本中,女性在课文和插图中出现的频率远低于男性。课本中女性的形象往往局限于母亲、奶奶等家庭角色,或者担任教师、护士等职业。而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则更多样化,社会地位更高。例如政治家、军人、科学家等。另外,教科书中对两性角色的描写很刻板,女性往往显得无知、无主见、能力低下、需要同情和保护。建议信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角色意识仍然很浓厚,其实质在宣扬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形成两性对立的不健康性别观。

在该建议信上签名的女大学生李女士星期五晚间在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如果教科书中充满性别歧视,女生就难以从课本中找寻自信、自尊和可效仿的偶像型榜样,这会影响女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也不利于两性平等发展。她说:

“我感觉影响还是很多的,因为学校是一个人完成社会性别化的很重要的一个场所,如果教科书上都是一些这样的内容,教育我们的老师也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给学生说的东西也会使差不多的。比如,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数学老师曾跟我们说过,女生学历不要太高,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最重要。当时我在座位上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几个女生一交流,觉得老师这样一说,我们以后求学的自信心都没有了。尤其在中小学阶段,老师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很重要,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的,课本上的东西,都是这样的一些信息的话,我想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是很大的。

建议信呼吁,中国教育部对中小学教科书重新审查,在选文、编写、审稿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性别平等原则,剔除那些存在性别歧视、不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平等的性别意识的内容。

(记者:林坪 编辑:嘉华)